1919年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匈牙利語1919-es magyar–román háború羅馬尼亞語Războiul româno-ungar din 1919)是匈牙利民主共和國(從1919年3月起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和羅馬尼亞王國之間爆發的戰爭。敵對行動開始於1918年11月13日,1919年7月29日,羅馬尼亞軍隊越過蒂薩河圍攻布達佩斯;結束於1919年8月3日,布達佩斯被羅馬尼亞攻佔,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滅亡。1919年11月14日羅馬尼亞軍隊撤出布達佩斯,2天後匈牙利海軍上將霍爾蒂進入了布達佩斯,控制了匈牙利全國。羅馬尼亞軍事佔領了現今的匈牙利東部,直至1920年3月28日撤離,但特蘭西瓦尼亞歸羅馬尼亞。

快速預覽 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 日期 ...
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

在布達佩斯巡遊的羅馬尼亞騎兵佔領軍
日期1918年11月13日—1919年8月3日 (1918-11-13 – 1919-08-03)
地點
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
結果 羅馬尼亞勝利
參戰方
 羅馬尼亞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10,000–80,000 10,000–96,000
傷亡與損失
  • 3,670人被殺[1]
  • 41,000人被俘
3,000人被殺[1]
關閉
favicon
1 sources

背景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戰後匈牙利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匈牙利建立共和國和解除武裝

1918年,奧匈帝國在意大利戰線上戰敗,政治崩潰並解體。戰爭期間,自由派匈牙利貴族卡羅伊·米哈伊伯爵在匈牙利議會領導了一個規模雖小但非常活躍的反戰和平主義的特立獨行者派別。戰爭期間,他甚至組織了與英國和法國駐瑞士外交官的秘密接觸。1918年10月31日,布達佩斯的紫菀花革命使協約國支持者卡羅伊上台。匈牙利皇家軍隊仍由1,400,000名士兵組成,這些士兵是在卡羅伊被宣佈為匈牙利總理時從匈牙利王國領土招募的。卡羅伊屈服於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和平主義的要求,於1918年11月2日在戰爭部長林德·貝洛的指導下下令解除匈牙利軍隊的武裝。單方面解除匈牙利軍隊武裝使匈牙利缺少國防能力。因此,它變得特別脆弱。匈牙利新任少數民族事務部長亞西·奧斯卡提議為少數民族(如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就有爭議的邊界舉行全民公決,但這些少數民族的政治領導人在巴黎和會上拒絕了就有爭議領土舉行全民公決的想法。[2]

favicon
1 sources

匈牙利解除武裝之後的國際關係

六天後,1918年11月5日,塞爾維亞軍隊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越過了匈牙利王國的南部邊境。11月8日,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越過北部邊境,11月13日,羅馬尼亞軍隊越過東部邊境。那天,卡羅伊在貝爾格萊德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議,將匈牙利軍隊的規模限制在六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並劃定了仍由匈牙利控制領土的分界線。

在確定邊界之前,這些分界線將一直適用。根據停戰協議,塞爾維亞和法國軍隊從南部推進,控制了巴納特和克羅地亞。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上匈牙利(今天主要屬於斯洛伐克)和喀爾巴阡魯塞尼亞。羅馬尼亞軍隊獲准向穆列什河推進。然而,11月14日,塞爾維亞佔領了佩奇。匈牙利單方面解除武裝使規模較小的羅馬尼亞軍隊、法國-塞爾維亞軍隊和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武裝部隊能夠佔領匈牙利。在卡羅伊的和平內閣統治期間,匈牙利失去了對其戰前約75%領土(325,411平方公里,或125,642平方英里)的控制。[3]

favicon
1 sources

一戰中的羅馬尼亞

1916年8月28日,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一世向羅馬尼亞人民宣佈:

在我們的道德能量和勇氣中,我們有辦法讓他恢復與生俱來的權利,即從蒂薩河黑海的偉大而自由的羅馬尼亞,並按照我們的習俗、希望和夢想在和平中繁榮發展。[4]

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王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樣做,羅馬尼亞的目標是將羅馬尼亞人口所在的所有領土統一為一個國家。1916年8月17日的《布加勒斯特條約》規定了羅馬尼亞獲得奧匈帝國領土的條款。然而,從軍事和地緣政治意義上講,羅馬尼亞參戰的關鍵因素是俄羅斯對奧匈帝國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取得了成功。在羅馬尼亞取得短暫的成功後,隨後的戰爭對羅馬尼亞來說變成了一場軍事災難。經過三個月的戰爭,羅馬尼亞王國三分之二的領土被同盟國佔領。1916年12月6日,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被同盟國佔領。德國將軍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被任命為羅馬尼亞被佔領土的「軍事總督」。根據俄羅斯的停戰協議,羅馬尼亞軍隊被迫於1917年12月9日簽署了《福克沙尼停戰協定》。[5]

1918年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中與同盟國簽署了單獨的和平協議。羅馬尼亞成了東方戰線上唯一的協約國,這種情況遠遠超出了其軍事能力。因此,1918年5月7日,羅馬尼亞要求和平。羅馬尼亞總理亞歷山德魯·馬吉羅曼與同盟國簽署了《布加勒斯特條約》(1918年),但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一世從未簽署過該條約。

1918年底,羅馬尼亞的局勢十分嚴峻。它正在遭受懲罰性戰爭賠償的後果。多布羅加保加利亞佔領。羅馬尼亞軍隊的大部分已經復員,只有四個滿員師。另有八個師處於預備役狀態。只有第9和第10步兵師以及第1和第2騎兵師滿員。然而,這些部隊參與了保護比薩拉比亞免受蘇維埃俄國的攻擊。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議,根據該協議,他們必須立即將駐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所有德國軍隊撤回本土。協約國可以進入這些國家。德國停戰後,德軍在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元帥的指揮下,被命令撤退到德國。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1918年11月-1919年3月

Thumb
1919年1月22日局勢,羅馬尼亞宣稱領土以黃色表示

1918年11月10日,羅馬尼亞站在協約國一邊重新參戰,其目標與1916年相似。斐迪南國王呼籲動員羅馬尼亞軍隊,並命令其越過喀爾巴阡山脈進入特蘭西瓦尼亞發動進攻。駐紮在摩爾達維亞的第1獵槍兵師以及第7和第8步兵師是首批被動員的部隊。第8師被派往布科維納,另外兩個師被派往特蘭西瓦尼亞。11月13日,第7步兵師從東喀爾巴阡山脈的普里瑟卡尼河(錫雷特河支流)進入特蘭西瓦尼亞。隨後,第1獵槍兵師進入特蘭西瓦尼亞,位於巴克烏縣帕蘭卡鄉[6]

12月1日,羅馬尼亞兼併特蘭西瓦尼亞由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克里沙納和馬拉穆列什的1228名羅馬尼亞人民選出的代表主持,他們宣佈併入羅馬尼亞。後來,特蘭西瓦尼亞薩克森人和巴納特施瓦本人也支持這一合併。12月7日,布拉索夫被羅馬尼亞軍隊佔領。當月晚些時候,羅馬尼亞部隊到達了穆列什河沿線,這是協約國和匈牙利代表在貝爾格萊德停戰協定中商定的分界線。

應羅馬尼亞的請求,由法國將軍路易·弗朗謝·德斯佩雷領導的東部協約國司令部允許羅馬尼亞軍隊向喀爾巴阡山西部推進。第7步兵師向克盧日推進,第1師向阿爾巴尤利亞推進。12月24日,羅馬尼亞軍隊部隊進入克盧日-納波卡。到1919年1月22日,羅馬尼亞軍隊控制了穆列什河的所有領土。第7師和第1師兵力分散,因此第2師被派往錫比烏,第6師被派到布拉索夫。兩個新的步兵師,即第16和第18步兵師,是由之前在奧匈帝國軍隊中動員的羅馬尼亞士兵組成的。羅馬尼亞軍隊在特蘭西瓦尼亞建立了統一指揮部。其總部設在錫比烏,由特拉揚· 莫紹尤將軍指揮。雖然羅馬尼亞控制着新的領土,但並不包括該地區的所有羅馬尼亞人。

1919年2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協約國通知匈牙利羅馬尼亞軍隊將向前推進的新分界線。這條線路與連接薩圖馬雷奧拉迪亞阿拉德的鐵路重合。然而,羅馬尼亞軍隊沒有進入這些城市。他們建立一個非軍事區,從新的分界線延伸到分界線以外5公里(3.1英里)。非軍事區代表了羅馬尼亞對匈牙利領土要求的範圍。匈牙利軍隊在非軍事區西部邊界後的撤退將於3月22日開始。

13月19日,匈牙利收到法國中校費爾南·維克斯關於新分界線和非軍事區的通知(「維克斯照會」)。卡羅伊政府不接受這些條款,這引發了庫恩·貝拉的政變,他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與此同時,羅馬尼亞軍隊和匈牙利當地小型民間叛亂組織之間發生了有限的零星小規模衝突。一些匈牙利人在羅馬尼亞軍隊控制區外騷擾羅馬尼亞人。[7]

favicon
2 sources

自由主義政權垮台和共產主義政變

Thumb
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地圖,1918-1920年,其中紅色斜槓代表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控制區域

和平主義的卡羅伊政府未能妥善處理國內和軍事問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1919年3月20日,被關押在馬爾科監獄的庫恩·貝拉獲釋。3月21日,他領導了一場成功的共產主義政變。卡羅伊總統被新政府罷免並逮捕。庫恩組建了一個社會民主主義的共產主義聯合政府,並宣佈成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幾天後,共產黨將社會民主黨從政府中清除。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是一個共產主義殘存國家。當匈牙利議會共和國成立時,它只控制了匈牙利約23%的歷史領土。

共產黨在匈牙利農村非常不受歡迎,因為那裏的政府往往不存在權威。共產主義者只有在大型工業中心的無產階級群眾中才得到真正的民眾支持,尤其是在布達佩斯,那裏的工人階級占人口的比例很高。共產黨政府遵循蘇聯模式。該黨成立了恐怖組織(如臭名昭著的列寧男孩),以「克服匈牙利農村的障礙」,這後來被稱為匈牙利的紅色恐怖

新政府承諾平等和社會正義。它提議將匈牙利改組為聯邦制。該提案旨在吸引國內外輿論。國內考慮包括維護前王室土地的領土完整和經濟統一,保護國家邊界。政府在城市裏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也得到了軍隊的支持。匈牙利軍隊的大多數軍官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強行佔領的地區,這增強了他們的愛國情緒。[8]由於匈牙利的多民族組成,匈牙利作為一個聯邦將根據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向他求助。此外,匈牙利境內非匈牙利人的自治和自我導向機構將削弱匈牙利人的主導地位。[8]

favicon
1 sources

1919年4月-6月

1919年3月21日之後,羅馬尼亞發現自己處於兩個共產主義政府國家之間:西面的匈牙利和東面的蘇俄。出席巴黎和會的羅馬尼亞代表團要求允許羅馬尼亞軍隊推翻庫恩在匈牙利的共產黨政府。協約國也意識到共產主義對羅馬尼亞的威脅。然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在議會中就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境上要求的保證存在分歧。特別是,美國代表團確信,斐迪南·福煦元帥周圍的法國強硬派正試圖與德國和蘇俄發動新的衝突。協約國委員會試圖緩和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之間的局勢。

4月4日,南非將軍揚·史末資被派往匈牙利,與匈牙利共產黨政府討論了一項提議,即他們遵守之前在維克斯照會中向卡羅伊提出的條件。史末資的任務也代表了協約國對庫恩政府的正式承認。他可能問過庫恩是否願意充當協約國和蘇俄之間的溝通渠道。作為匈牙利同意維克斯照會中規定的條件的交換,協約國承諾解除對匈牙利的封鎖,並對匈牙利將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採取仁慈的態度。庫恩拒絕了這些條款,並要求羅馬尼亞軍隊返回穆列什河沿岸。史末資的談判中止了。

庫恩試圖拖延時間來建立一支能夠與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作戰的部隊。匈牙利有20,000名士兵面對羅馬尼亞軍隊,並動員了另外60,000人。瑙吉瓦勞德(奧拉迪亞)、久洛德布勒森索爾諾克等城鎮都有招募中心。有一些來自前奧匈帝國軍隊的精英部隊和軍官,但也有一些是幾乎沒有受過訓練的志願者。匈牙利軍隊裝備了137門大炮和5列裝甲列車,其動機是匈牙利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共產主義理想。庫恩寄希望於蘇俄從東方進攻羅馬尼亞。

當庫恩拒絕維克斯照會的條款時,羅馬尼亞採取行動執行新的鐵路分界線。[7]:550在特蘭西瓦尼亞的羅馬尼亞軍隊包括64個步兵營、28個騎兵中隊、160門大炮、32門榴彈炮、一列裝甲車、三個空軍中隊和兩個先鋒營,一個北營和一個南營。格奧爾基·默爾德雷斯庫將軍在特蘭西瓦尼亞指揮羅馬尼亞軍隊。北方營的指揮官是莫紹尤將軍。羅馬尼亞計劃於1919年4月16日採取進攻行動。北營將攻佔納吉卡羅伊(卡雷)和瑙吉瓦勞德(奧拉迪亞),這將使匈牙利精銳的塞凱伊師與其他部隊分開。然後,北營將從側面包圍匈牙利軍隊。與此同時,南營將向馬里安拉德納(現為利波瓦的一部分)和拜萊涅什(貝尤什)推進。

行動開始

Thumb
1919年4月,羅馬尼亞軍行動方向

當庫恩意識到羅馬尼亞準備進攻時,他在匈牙利紅軍控制的領土上加固了山口。然後,在4月15日至16日晚,匈牙利人發動了先發制人的攻擊,但羅馬尼亞人守住了防線。4月16日,羅馬尼亞軍隊開始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羅馬尼亞人佔領了山口。在第2獵槍兵師的前方,一營匈牙利學員進行了頑強抵抗;然而,他們被第9團打敗了。

到4月18日,羅馬尼亞攻勢的第一部分已經完成,匈牙利戰線已經被打破。4月19日,羅馬尼亞軍隊佔領了卡雷(納吉卡羅伊),4月20日,他們佔領了奧拉迪亞(瑙吉瓦勞德)和薩隆塔(瑙吉紹隆陶)。羅馬尼亞軍隊沒有遵循維克斯照會的指示,而是繼續向蒂薩河挺進,這是一個容易防禦的天然軍事障礙。[9]

favicon
4 sources

羅馬尼亞軍隊抵達蒂薩河

Thumb
1919年5月3日的前線

4月23日,德布勒森被羅馬尼亞軍隊佔領。隨後,羅馬尼亞軍隊開始準備對貝凱什喬包發動進攻。4月25日至26日,經過一番激烈戰鬥,貝凱什喬包落入羅馬尼亞軍隊之手。匈牙利人撤退到索爾諾克,從那裏穿過蒂薩河。他們在索爾諾克周圍的蒂薩河建立了兩條同心的防線。4月29日至5月1日,羅馬尼亞軍隊突破了防線。5月1日晚,蒂薩河東岸全部被羅馬尼亞軍隊控制。

4月30日,法國外交部長斯蒂芬·畢盛召見了羅馬尼亞駐巴黎和平會議代表揚·約內爾·布勒蒂亞努。羅馬尼亞被告知停止在蒂薩河的推進,撤退到協約國委員會劃定的第一條分界線。布勒蒂亞努承諾羅馬尼亞軍隊不會渡過蒂薩河。5月2日,匈牙利代表維爾特·亨里克中校提出請求,要求和平。庫恩準備承認羅馬尼亞的所有領土要求,要求停止敵對行動,並要求繼續控制匈牙利內政。

Thumb
斐迪南一世國王和尤柳·馬紐貝凱什喬包面見羅馬尼亞將領,1919年5月24日

羅馬尼亞提出停戰,但只是在協約國的壓力下才停戰。莫紹尤將軍成為羅馬尼亞邊境和蒂薩河之間軍事區的首長。米哈埃斯庫將軍成為北營的指揮官。第7師被轉移到摩爾多瓦的俄羅斯前線。5月24日,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一世和尤柳·馬紐(特蘭西瓦尼亞督政府委員會主席)訪問了前線地區,並在貝凱什喬包會見了康斯坦丁·普雷贊、格奧爾基·默爾德雷斯庫和施特凡·帕納伊泰斯庫將軍。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5月下旬,在協約國軍事代表要求匈牙利做出更多領土讓步後,庫恩試圖「履行」他遵守匈牙利歷史邊界的承諾。庫恩下令準備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進攻,這將通過兌現他「恢復」匈牙利邊界的承諾來增加他的國內支持。匈牙利紅軍的士兵主要從布達佩斯無產階級的志願者中招募。[10]

6月,匈牙利紅軍入侵了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東部斯洛伐克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大約是前上匈牙利)。匈牙利紅軍在早期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成功。在斯特羅姆菲爾德·奧雷爾上校的領導下,它從北部驅逐了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並計劃在東部向羅馬尼亞軍隊進軍。匈牙利紅軍招募了19至25歲的男性。很多來自布達佩斯的產業工人自願參加。許多前奧匈帝國軍官因愛國原因重新入伍。匈牙利紅軍將其第1和第5炮兵師(40個營)向北轉移到捷克斯洛伐克。

1919年5月20日,斯特羅姆菲爾德`奧雷爾上校率領的一支部隊從米什科爾茨襲擊並擊潰了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羅馬尼亞軍隊用第16步兵師和第2獵槍兵師的部隊襲擊了匈牙利側翼,旨在與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保持聯繫。匈牙利軍隊獲勝,羅馬尼亞軍隊撤退到托考伊的橋頭堡。5月25日至30日,羅馬尼亞軍隊被要求在那裏防禦匈牙利的襲擊。

Thumb
原匈牙利王國勢力控制圖,1918-1920,紅色為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控制地區,粉紅色為匈牙利收復地區,棕色為羅馬尼亞王國控制地區,綠色為法國和南斯拉夫控制地區

6月3日,羅馬尼亞軍隊被迫進一步撤退,但沿蒂薩河延長了防線,並加強了自5月22日以來一直從布科維納前進的第8師的陣地。匈牙利當時從舊邊界控制了該領土,並重新控制了米什科爾茨、紹爾戈陶爾揚班斯卡-什佳夫尼察(謝爾梅茨巴尼奧)和科希策(考紹)周圍的工業區。

儘管承諾恢復匈牙利的前邊界,但在軍事勝利後,共產黨人立即於1919年6月16日在普雷紹夫(艾派爾耶什)宣佈成立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宣佈成立斯洛伐克蘇聯共和國後,匈牙利民族主義者和愛國者很快意識到,新的共產主義政府無意奪回失去的領土,而只是傳播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歐洲建立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從而犧牲了匈牙利的國家利益。[11]

匈牙利愛國者和紅軍中的專業軍官認為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是一種背叛,他們對政府的支持開始減弱(共產黨人及其政府支持建立斯洛伐克共產主義國家,而匈牙利愛國者則希望將重新佔領的領土留給匈牙利)。儘管對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取得了一系列軍事勝利,但由於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期間民族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匈牙利紅軍開始瓦解。這一讓步削弱了匈牙利紅軍中專業軍官和民族主義者對共產黨政府的支持。甚至總參謀長斯特羅姆菲爾德·奧雷爾也辭職以示抗議。[12]

當法國向匈牙利政府承諾羅馬尼亞軍隊將撤出外蒂薩地區時,庫恩從捷克斯洛伐克撤出了他在與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的政治慘敗後仍然忠誠的剩餘軍事部隊。隨後,庫恩試圖將士氣低落的匈牙利紅軍的剩餘部隊轉向對付羅馬尼亞人,但未能成功。

favicon
3 sources

與蘇維埃俄國的衝突

比薩拉比亞併入羅馬尼亞於1918年4月9日簽署。它將這些領土帶入現代羅馬尼亞國家,但蘇維埃俄國不予承認。然而,蘇維埃俄國在與白軍波蘭烏克蘭獨立戰爭中被佔領,因此沒有資源挑戰羅馬尼亞。布爾什維克的蘇俄可能利用烏克蘭準軍事領導人尼基福爾·格里戈里挑戰羅馬尼亞,但事實證明,該計劃的情況並不樂觀。

在匈牙利共產黨上台之前,蘇俄曾與敖德薩蘇維埃共和國交戰,入侵羅馬尼亞,並在德涅斯特河對岸發動零星襲擊,從比薩拉比亞省奪回領土。1924年成立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後來也依法炮製。羅馬尼亞成功擊退了兩次入侵。匈牙利共產黨統治開始後,蘇俄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和戰爭威脅。儘管羅馬尼亞的一個師和其他一些新成立的部隊從匈牙利前線轉移到比薩拉比亞,但這些威脅並沒有阻止羅馬尼亞在匈牙利的行動。

1918年2月9日,協約國和烏克蘭簽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承認烏克蘭是一個中立和獨立的國家。對羅馬尼亞領土的入侵停止。1919年1月至5月,蘇俄軍隊對羅馬尼亞採取了一些進一步的有限行動。1月下旬,布爾什維克指揮的烏克蘭軍隊向茲布魯奇河挺進。烏克蘭軍隊佔領了自1918年11月10日以來被羅馬尼亞佔領的霍京鎮。烏克蘭軍隊佔領了霍京幾天,隨後被羅馬尼亞軍隊擊潰。

當時,蘇俄正在抵禦安東·鄧尼金領導的南俄羅斯武裝部隊的襲擊。在波蘭、烏克蘭和俄羅斯志願者的支持下,菲利普·亨利·約瑟夫·當塞爾姆將軍率領的三個法國師和兩個希臘師襲擊了敖德薩附近的蘇俄軍隊。1919年3月21日,為了支持協約國的進攻,羅馬尼亞軍第39團佔領了蒂拉斯波爾

Thumb
賓傑里鐵路橋被羅馬軍隊摧毀

4月,在別爾佐夫,烏克蘭蘇維埃第3集團軍擊敗了向敖德薩撤退的當塞爾姆部隊。4月下旬,法國政府的更迭導致協約國從敖德薩撤軍。部隊乘船離開,並遺棄了一些重型裝備。一些部隊,以及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志願者,從比薩拉比亞南部撤退。與此同時,羅馬尼亞軍隊加強了在比薩拉比亞的陣地。

5月1日,布爾什維克-蘇俄外交部長格奧爾基·契切林向羅馬尼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離開比薩拉比亞。在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奧弗申科的指揮下,布爾什維克-蘇俄軍隊沿德涅斯特河集結,準備於5月10日對比薩拉比亞發動大規模進攻。比薩拉比亞的襲擊加劇,並於5月27日至28日達到頂峰,蒂吉納發生起義。為了準備這次襲擊,他們從飛機上扔下宣言,邀請協約國與他們建立友誼。60名法國士兵渡過德涅斯特河支援俄羅斯人。布爾什維克蘇俄部隊進入蒂吉納,並佔領了該鎮數小時。

羅馬尼亞陸軍第4和第5步兵師被轉移到比薩拉比亞。在比薩拉比亞南部,羅馬尼亞陸軍第15步兵師成立了一個領土指揮單位。到6月底,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有所緩解。

1919年7月-8月

協約國對羅馬尼亞向蒂薩河推進深感不滿。他們要求羅馬尼亞撤退到第一條鐵路分界線,並開始與庫恩政府談判。羅馬尼亞堅持留在蒂薩線。協約國威脅法國、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軍隊從南部和東部對匈牙利採取協同行動,迫使匈牙利停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協約國也承諾在隨後的和平談判中支持匈牙利劃定新邊界。6月12日,理事會討論了匈牙利與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擬議的新邊界。

6月23日,匈牙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停戰協議。到7月4日,匈牙利軍隊已經撤退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分界線以南15公里處。理事會要求羅馬尼亞離開外蒂薩地區,尊重新邊界。羅馬尼亞表示,在匈牙利軍隊復員之前不會撤退。庫恩說,他將繼續依靠軍隊的力量。7月11日,議會命令費迪南·福煦元帥準備使用塞爾維亞、法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對匈牙利發動協同進攻。匈牙利則準備在蒂薩河沿岸採取行動。[13]

羅馬尼亞軍隊在蒂薩河前線與匈牙利軍隊對峙250公里(160英里)。戰線從南部的塞格德(毗鄰法國和塞爾維亞軍隊)延伸到北部的托考伊(毗鄰捷克斯洛伐克軍隊)。7月17日,匈牙利發動進攻。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1919年7月的匈牙利軍隊

庫恩·貝拉的紅軍由政治委員領導,之前經驗豐富的專業軍官在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戰爭期間的政治慘敗後辭職。不過,他們的小部隊指揮官都是經驗豐富的士兵。匈牙利陸軍集結了100個步兵營(50,000人)、10個騎兵中隊(1,365人)、69個口徑高達305毫米的炮兵連和9列裝甲列車。部隊分為三個集團:北部、中部和南部。中部集團是最強的。

匈牙利計劃讓三個集團一起渡過蒂薩河。北部集團將向薩圖馬雷(紹特馬爾內梅蒂)推進,中部集團將向奧拉迪亞(瑙吉瓦勞德)推進,南部集團將向阿拉德推進。他們的目的是煽動布爾什維克蘇維埃俄國進攻比薩拉比亞。

1919年7月的羅馬尼亞軍隊

羅馬尼亞陸軍由92個營(48,000人)、58個騎兵中隊(12,000人)、80口徑高達155毫米的炮兵連、兩列裝甲列車和一些支援部隊組成。他們沿着三條線部署。第一線由北部的第16師和南部的第18師負責。第二線部署了更強大的部隊:北部的第2獵槍兵師,集中在尼賴吉哈佐及其周邊地區,南部的第1獵槍兵師,集中在貝凱什喬包及其周邊地區。

第三線由羅馬尼亞最強大的部隊駐守:第一和第六步兵師、第一和第二騎兵師以及支援部隊。它位於從卡雷出發,經過奧拉迪亞和阿拉德以北的鐵路上。第20和第21步兵師的任務是維持第三線後的公共秩序。第一條線很細,因為它應當採取拖延行動,直到摸清進攻的匈牙利軍隊的真實意圖。然後,與第二線的部隊一起,第一線將被守住,直到第三線的部隊能夠發動反擊。羅馬尼亞司令部計劃利用其控制下的鐵路運送部隊。大多數羅馬尼亞士兵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

匈牙利攻勢

Thumb
1919年7月,匈牙利軍隊和羅馬尼亞軍隊在蒂薩河戰役中的行動

7月17日至20日,匈牙利軍隊轟炸了羅馬尼亞陣地並進行了偵察行動。7月20日凌晨3點左右,經過猛烈轟炸,包括所有三個集團在內的匈牙利步兵越過蒂薩河,襲擊羅馬尼亞陣地。7月20日,在北部戰場,匈牙利軍隊佔領了勞考毛茲和附近的一些村莊。羅馬尼亞第16和第2獵槍兵師的部隊很快奪回了這些村莊,並於第二天奪回了勞考毛茲。匈牙利人繼續努力進攻,在炮火的支援下,奪回了勞考毛茲和附近的兩個村莊,但無法突破勞考毛茲橋頭堡。

匈牙利部隊試圖用第80國際旅的部隊在蒂薩菲賴德渡過蒂薩河,從側面包圍羅馬尼亞陣地。在那裏,他們被羅馬尼亞第16師的部隊攔住了。7月24日,羅馬尼亞第20步兵師作為增援部隊進入,清理了蒂薩菲賴德的橋頭堡。由於無法突破勞考毛茲,匈牙利軍隊加強了陣地並重新部署了一些部隊。正如羅馬尼亞軍隊所做的那樣,北部的戰鬥暫時停止。7月26日,羅馬尼亞人發動襲擊,到晚上10點,他們已經清除了勞考毛茲橋頭堡,羅馬尼亞軍隊控制了蒂薩河東岸的北部。

在南部地區,在為期兩天的戰鬥中,匈牙利第2師從羅馬尼亞第18師第89和90團手中奪取了森特什。7月21日至22日,霍德梅澤瓦沙海伊在匈牙利軍隊和第1獵槍兵旅支援的第90步兵團的羅馬尼亞軍隊之間多次易手。7月23日,羅馬尼亞軍隊重新佔領了霍德梅澤瓦沙海伊、森特什和明曾特。羅馬尼亞人控制了該地區的蒂薩河東岸,這使得第1獵槍兵旅得以向中心移動。7月20日,匈牙利軍隊在蒂薩河東岸的索爾諾克建立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遭到羅馬尼亞第18步兵師第91團的反擊。匈牙利軍隊將第6和第7師轉移到蒂薩河對岸,在橋頭堡內集結,並在第一道防線上襲擊羅馬尼亞人。匈牙利第6步兵師攻佔了特勒克聖米克洛什,第7師向邁澤圖爾推進,第5師向圖爾凱韋推進。

7月22日,匈牙利軍隊在索爾諾克以北20公里(12英里)處渡過蒂薩河,從羅馬尼亞第18獵槍兵團手中奪取孔海傑什。羅馬尼亞第18師得到了第二線部隊的增援,其中包括第1騎兵師和整個第2獵槍兵旅的一些部隊。7月23日,匈牙利軍隊佔領了圖爾凱韋和邁澤圖爾。匈牙利軍隊控制了蒂薩河沿岸80公里(50英里)長、蒂薩河以東索爾諾克60公里(37英里)的縱深地區。羅馬尼亞軍隊在匈牙利領土以北進行了演習。指揮第2騎兵師的克萊安特·大衛多格魯將軍在離河邊最近的地方集結。指揮第1步兵師的米哈伊·奧博賈努將軍在中部集結,指揮第6步兵師的馬塞爾·奧爾泰亞努將軍在最東面集結。

羅馬尼亞反擊

7月24日,羅馬尼亞陸軍北部機動小組發動襲擊。第2騎兵師的部隊在第18步兵師的支援下佔領了孔海傑什。羅馬尼亞第1步兵師襲擊了匈牙利第6步兵師,並佔領了費吉韋爾奈克。羅馬尼亞第6師不太成功,在左翼遭到匈牙利預備隊的反擊。這次襲擊總共將匈牙利軍隊擊退了20公里(12英里)。羅馬尼亞軍隊得到了第2獵槍兵師和一些騎兵部隊的支援。

7月25日,戰鬥仍在繼續。匈牙利軍隊在費吉韋爾奈克進行反擊,並與羅馬尼亞第1步兵師交戰。隨着防線的突破,匈牙利軍隊開始向索爾諾克的蒂薩河大橋撤退。7月26日,匈牙利軍隊摧毀了這座橋。當天結束時,蒂薩河東岸再次被羅馬尼亞控制。

羅馬尼亞部隊越過蒂薩河

Thumb
在斐迪南國王和瑪麗王后的見證下,第2獵槍兵師部隊越過蒂薩河

在擊退匈牙利進攻後,羅馬尼亞軍隊準備渡過蒂薩河。第7步兵師從比薩拉比亞返回。第2步兵師和一些較小的步兵和炮兵部隊也返回。羅馬尼亞軍隊集結了119個營(共84,000人)、99個炮兵連、392門火炮和60個騎兵中隊(12,000人)。匈牙利軍隊繼續進行炮擊。

7月27日至29日,羅馬尼亞軍隊通過小規模進攻考驗了匈牙利的防禦力量。計劃在費吉韋爾奈克附近渡過蒂薩河,並在那裏轉向。7月29日至30日晚,羅馬尼亞軍隊渡過蒂薩河。誘餌行動在沿河的其他地點進行,並引發了激烈的炮擊。羅馬尼亞軍隊保持了突襲的態勢。7月31日,匈牙利軍隊開始向布達佩斯撤退。與此同時,一隊匈牙利飛機襲擊了橫跨蒂薩河的羅馬尼亞浮橋。他們被第五航空集團的飛行員攔截,他們擊退了襲擊,並擊落一架匈牙利飛機。[14]

favicon
1 sources

羅馬尼亞軍隊佔領布達佩斯

Thumb
羅馬尼亞部隊進入布達佩斯
Thumb
位於匈牙利議會大廈前面的羅馬尼亞第27步兵師

羅馬尼亞軍隊繼續向布達佩斯推進。8月3日,在格奧爾基·魯塞斯庫將軍的指揮下,第4旅第6騎兵團的三個中隊進入布達佩斯。直到8月4日中午,400名羅馬尼亞士兵用兩門大炮佔領了布達佩斯。隨後,大部分羅馬尼亞軍隊抵達該市,並在指揮官莫紹尤將軍面前舉行了穿過市中心的遊行。羅馬尼亞軍隊繼續向匈牙利腹地推進,並在傑爾停留。

羅馬尼亞入侵匈牙利引發了戰爭中最激烈的戰鬥。羅馬尼亞軍隊的傷亡人數為123名軍官和6434名士兵,其中39名軍官和1730名士兵死亡,81名軍官和3125名士兵受傷,3名軍官和1579名士兵失蹤。截至8月8日,羅馬尼亞部隊俘獲1235名匈牙利軍官和10000名士兵,繳獲了350支槍(包括兩支305毫米口徑的槍)、332挺機槍、51450支步槍、4316支卡賓槍、519支左輪手槍和87架飛機。[15]

favicon
1 sources

後續

Thumb
在布達佩斯街頭維持秩序的羅馬尼亞部隊

8月2日,庫恩逃離匈牙利前往奧地利邊境,最終抵達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協約國委員會的協助下,佩德爾·久洛領導的社會主義政府在布達佩斯成立,但任期很短。

反革命的白宮兄弟會試圖任命奧地利大公約瑟夫·奧古斯特為匈牙利國家元首,弗里德里希·伊斯特萬為總理。然而,盟軍不會接受哈布斯堡王朝人士擔任匈牙利國家元首,因此需要一個新政府。

favicon
3 sources

羅馬尼亞佔領匈牙利

羅馬尼亞佔領了匈牙利全境,除了巴拉頓湖周圍的一個地區。在那裏,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用羅馬尼亞武器組成了一支民兵。[7]:612霍爾蒂正準備在羅馬尼亞佔領結束時成為匈牙利的新領導人。他的支持者包括一些極右翼民族主義者。霍爾蒂的支持者還包括白衛隊成員,他們迫害布爾什維克和匈牙利猶太人,他們認為這些人是共產主義者,因為他們不成比例地參與了庫恩的政府。[7]:619[16]:80-86,120羅馬尼亞佔領軍還對其控制地區的任何革命分子採取了懲罰行動。最初,羅馬尼亞軍隊在被佔領的匈牙利提供治安和行政服務。後來,在協約國委員會的壓力下,這些角色被歸還給了匈牙利人。[16]:52然而,在布達佩斯,僅向3700名警察提供了600支卡賓槍

favicon
1 sources

羅馬尼亞賠償

協約國對羅馬尼亞在匈牙利-羅馬尼亞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的行為感到不滿。羅馬尼亞沒有遵循協約國委員會的指示,例如,向蒂薩河以西移動並要求巨額賠償。[16]:22,28協約國決定匈牙利應與同盟國共同支付戰爭賠款。該委員會向羅馬尼亞施壓,要求其接受盟軍間軍事特派團的監督,以監督匈牙利軍隊的解除武裝,並要求羅馬尼亞軍隊撤軍。[16]:28[7]:614

協約國間軍事任務委員會包括哈里·希爾·班德霍爾茨(美)將軍,他寫了一本詳細的事件日記[16]。雷金納德·戈頓(英);讓·塞薩爾·格拉齊亞尼(法)和埃內斯托·蒙貝利(意)。[16]:32蒙貝利的秘書、布達佩斯最高委員會前軍事代表圭多·羅馬內利中校被指控對羅馬尼亞有偏見,並被撤職。[7]:616協約國軍事使團和羅馬尼亞之間的關係是不很和諧的。[16]:45

協約國要求羅馬尼亞不要自行要求賠償,並歸還任何繳獲的軍事資產。[7]:615協約國間間軍事特派團要求羅馬尼亞將蒂薩河和第一分界線之間主要由匈牙利人居住的領土歸還匈牙利。羅馬尼亞在揚·布勒蒂亞努總理的領導下,沒有遵守協約國間軍事特派團的要求。11月15日,協約國委員會拒絕羅馬尼亞從德國獲得賠償。[7]:635

談判的結果是布勒蒂亞努辭去了總理職務;羅馬尼亞從德國獲得了總賠償的1%,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獲得了有限的賠償,羅馬尼亞與奧地利簽署了和平條約,羅馬尼亞保留了匈牙利的賠償,並確定了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的邊界。[7]:646

匈牙利認為羅馬尼亞的停戰條件很苛刻,並認為徵用貨物配額是搶劫。[7]:614它還被要求支付佔領軍的費用。羅馬尼亞旨在防止匈牙利重新武裝,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掠奪其土地尋求報復。[17]羅馬尼亞在被協約國拒絕後,也要求賠償其整個戰爭努力。根據關於奧地利的《聖日耳曼條約》和關於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的條款,羅馬尼亞必須向雙方支付2.3億金法郎的「解放費」。羅馬尼亞還必須承擔與它現在持有的前奧匈帝國領土面積相對應的奧匈帝國公共債務份額。[7]:646

Thumb
1920年簽訂《聖日耳曼條約》之後的羅馬尼亞版圖

1920年初,羅馬尼亞軍隊離開匈牙利。他們帶走了包括食品、礦石、運輸和工廠設備在內的資源,還發現了匈牙利人從奧匈帝國軍隊手中奪走的布達佩斯羅馬尼亞教堂的歷史鍾,這些鍾還沒有融化。匈牙利還割讓所有戰爭物資,但霍爾蒂指揮的部隊所需的武器除外。匈牙利將整個軍火工業以及50%的鐵路機車車輛(800台機車和19000輛汽車)、30%的牲畜、30%的農具和35000輛穀物和飼料貨車交給羅馬尼亞。[18]

就從匈牙利運出的貨物的數量和不分青紅皂白的性質而言,羅馬尼亞的行為是否構成搶劫存在爭議。甚至可以徵用私人機動車輛。[16]:131[18]儘管被佔領匈牙利的公共實體在羅馬尼亞施加的賠償配額中首當其衝,但如果這些配額不夠,羅馬尼亞佔領當局會向私人實體索取報價,包括農場的牛、馬和穀物。[16]:128[7]:612,615-616

favicon
2 source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