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鐵路 (清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鐵路,亦稱為劉銘傳鐵路,是臺灣清治時期在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籌建的鐵路,分為基隆至臺北、臺北至新竹兩線,為今縱貫線北段之前身。路線計劃終點位在臺南,但新竹以南僅築路堤至崎頂,餘段皆未動工,屬未成線。

由於該鐵路有鐵軌重量偏小、最陡坡度偏大、曲率半徑偏小等問題[註 1],加上橋樑屢遭暴漲之河水沖毀,在日治時期後改由一系列改良路線取代。原本的部分路線(臺北至桃園間)改作公路運輸用,名為「台北台南道路」,即日後省道台1線舊線(台一甲線)之前身。
簡介

臺灣鐵路興築於清朝光緒年間,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以載客為目的的鐵路。1887年(光緒13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清廷准許自籌工款後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於台北大稻埕開工,臺北車站亦座落於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軌距則為3呎6吋(1,067mm)並沿續至今。最早應聘來台的工程師有德國人柏克爾(Becker)為工程設計師,英國人瓦遜(W. Watson)為路線稽查主任,墨希爾為機關監督,馬禮遜(H. C. Matheson)為營業顧問。開工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光緒十四年)春動工,到1890年(光緒十六年)8月完成,全長235米,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1888年(光緒十四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上之大木橋竣工,是今台北大橋之前身[2]。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3]然通車前劉銘傳即已去職,由邵友濂接任。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但主要是劉銘傳構工。
路線原計劃興建至臺南府城,而根據日本人後來的探查,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之遺跡。另外,舊港亦有興建一條材料搬運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4](p. 137),完工後便廢棄不用。1895年8月30日由日籍鐵道隊員板倉勝文踏查舊線跡後提出報告。
Remove ads
後續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路線標準極不理想,數座大橋又屢修屢壞,且劉銘傳所建的鐵路之軌道材質、設計施工均不符使用需求。日本當局即着手一連串改線工事,在改線工程完工前由於大橋不通,臺北至新竹間一度於大橋畔設立數個臨時車站、分段營運。
稍後完成島內南北縱貫鐵道之計劃。改線工程中又以臺北至桃仔園(今桃園市桃園區)間變動最大,海山口(今新北市新莊區)、龜崙嶺(今桃園市龜山區)之清代舊線因坡度陡峻而放棄,進入日治第六年(1901年)即改為經由枋橋(今新北市板橋區)、鶯歌石(今新北市鶯歌區),日後各市鎮之發展衰微也與鐵路密切相關。
車站一覽
以下所列者為清朝興建之臺灣鐵路沿線車站,粗體字者是日治時期所增添之車站。另外據吳小虹的說法,清朝時的車站被稱為「火車碼頭」,而所謂的「票房」指的就是賣車票的地方而非是當時車站的稱呼[5]:126、127。
車輛

清代臺灣鐵路共有蒸氣機車8輛,第一與第二號購自德國霍恩索倫機車廠,分別命名騰雲與御風。日治時期後納編為1型蒸氣機關車。
第三至八號為英國山楂萊斯利和公司(Hawthorn Leslie & Co)生產,其中六、七、八分別命名掣電、超塵、攝景[4](p. 62-63)。日治後編為3型蒸氣機關車,1931年悉數報廢,今無一保存。
其他
當時臺人對於此一新奇科技有許多觀點。有認為破壞風水者,亦有贊揚其便利者。彰化秀才吳德功所寫之詩《新竹坐火輪車往台北》流傳最廣的詩作:
「 | 新竹抵稻津,辰發午即至。儼似費長房,符術能縮地。 旋轉任自如,水氣通火氣。水火交相用,繫易占既濟。 逐電迅追風,敏捷勝奔馳。舉重有若輕,便捷兼爽利。 |
」 |
稻津指大稻埕,係指火車約一個上午就能由新竹抵達臺北(約80公里),其餘詩句則對於火車的特性及便利諸多描述。
參見
以下軌道線,部分仍與劉銘傳鐵路路線相當: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