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
烏克蘭北部基輔州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烏克蘭北部基輔州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切爾諾貝爾(烏克蘭語:Чорнобиль,羅馬化:Chornobyl;俄語:Чернобыль,羅馬化:Chernobylʹ,直譯:「艾草」),是烏克蘭北部基輔州城市,位處白俄羅斯邊境,鄰近被廢棄的城市普里皮亞特。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發生於切爾諾貝爾附近。
「切爾諾貝爾」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切爾諾貝利 |
臺灣 | 車諾比 |
港澳 | 切爾諾貝爾 |
切爾諾貝爾的名字最早在1193年出現。13世紀時,切爾諾貝爾是立陶宛大公國的一部分,後來作為菲隆·梅塔的領地。1569年併入波蘭立陶宛聯邦,1793年第三次瓜分波蘭後併入俄羅斯帝國。18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切爾諾貝爾成為了哈西迪猶太教的主要活動中心之一。1898年,切爾諾貝爾有10,800名居民,其中猶太人7,20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德奧聯軍佔領,隨後的俄國內戰中,切爾諾貝爾是蘇俄紅軍與烏克蘭人之間反覆交戰的戰場之一。在波蘇戰爭中,這裏先後被波蘭軍隊、俄羅斯和烏克蘭紅軍佔領。1921年後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36年,切爾諾貝爾的波蘭人被遷往哈薩克。1941-1943年蘇德戰爭時,納粹德國佔領此地,屠殺了這裏的猶太人,1943年德軍和蘇軍在距離這裏大概幾百公里外爆發了庫爾斯克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戰後的一段時間內,切爾諾貝爾附近是烏克蘭反抗軍與納粹德國及蘇聯作戰的核心區域之一,用來絞死游擊隊員的著名「游擊隊員之樹」即位於此處。蘇聯在1970年建造切爾諾貝爾核電站,是烏克蘭境內首個核電廠。1976年,蘇聯在切爾諾貝爾附近佈置了又稱「俄羅斯啄木鳥」的DUGA-3遠程警戒雷達[1]。
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全國多個目標被襲擊。烏克蘭總統府發佈消息,俄羅斯軍隊已經控制了切爾諾貝爾核電站[2]。這是歷史上首次有核電廠在軍事行動中被敵方佔領,反應堆與核廢料的安全引發疑慮[3]。
切爾諾貝爾核能電廠四號機組於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發生爆炸,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能發電廠意外事故。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4]。由於切爾諾貝爾發電廠沒有保護掩體,導致受到核輻射塵污染的雲層飄往眾多地區,包括原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部分地區。此外,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遭受到嚴重的核污染,超過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依據前蘇聯的官方報告[5],約60%受到輻射塵污染的地區皆位於白俄羅斯境內。但根據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報告[6] 指出,半數的輻射塵都落在前述的三個前蘇聯國家以外。
這次意外引起了眾人對於前蘇聯核能發電工業上的安全顧慮,也減緩了一系列的核能工程進度。同時此次事件也促使了前蘇聯政府的資訊趨向較為透明化。蘇聯解體後的各個獨立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至今仍為清理切爾諾貝爾事件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及其引起的健康問題上付出着極大的代價。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難以精確計算,前蘇聯時期的刻意隱瞞,使得追查犧牲者方面的工作變得更為困難,事實上,前蘇聯政府當局在事件發生之後不久,已禁止醫生在死亡證明上提及因「輻射線」而死亡[7]。由輻射線導致的潛在死亡因素,特別是至今仍尚未發生的癌症,而這些在將來都難以證明是因切爾諾貝爾事件所引起的。估計與實際的數據差別是相當大的,一份由國際原子能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所主導的切爾諾貝爾論壇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爾諾貝爾事件報告中,56人的死亡被歸咎於此事件(47名救災人員,9名罹患甲狀腺癌的兒童),並估計在切爾諾貝爾地區660萬人口中,已經和將會死於輻射的人數可能高達4,000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