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經濟

共享商品、服務、數據和人才的經濟和社會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用經濟(英語:sharing economy),別於租賃經濟[1][2],是一種共用土地、人力、資本企業職能社會運作方式。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消費的共用。常見的形式有汽車共用拼車公共單車共用流動充電器[3],以及交換住宿等[4][5]

與此同時,共用經濟又具有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作用。

定義與特徵

Russell Belk於1988年提出了「你即是你所擁有之物」的理論[6],而「共用經濟」是互聯網時代誕生的現象,起源於消費者研究所關注的一組相關概念,包括:共用[7]協同運作消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8]、網格[9]、商業共用系統[10]、聯合生產[11]、共同創造[12][13]、產消[14]、產品服務系統[15]、基於訪問的消費[16]消費者參與[17]和線上志願服務[18]。這種關注與眾多營利性和非營利性企業的興起相對應,這些企業因「共用經濟」的興起而蓬勃發展[19][20]

共用經濟強調以提高效率和可持續性的方式共用未充分利用的資產。「共用經濟」這一概念可以被貼上不同的標籤,並且與其他概念有很大的重疊,例如協同運作經濟、協同運作消費、訪問經濟、平台經濟和社區經濟[6]。共用經濟現象為新企業帶來了機會,例如Airbnb和Uber等公司已成為全球旅行者熟知的名字。

共用經濟是一種點對點 (P2P) 經濟模式,有助於取得、提供或共用商品和服務。共用經濟在歷史上一直存在,但在現代,共用經濟在社區線上平台的支援下正在復興[21]

共用經濟主要體現為利用資訊網絡技術最佳化組態和利用社會閒置資源的新型經濟模式。政府對共用經濟發展的支援隨處可見,例如美國多個州政府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在短期住宿、出租交通等領域的合法性;歐盟委員會發佈《歐洲共用經濟議程》[22],消除不必要的壁壘,推動歐盟共用經濟長遠發展;英國宣佈將建設全球共用經濟中心並提供政策支援[23]。隨着互聯網技術、流動支付物流基礎設施和巨大人口紅利的不斷增長,中國共用經濟也在近年來飛速發展,重塑了中國的經濟格局。

特點

歸納起來,共用經濟有以下特點[24]

它是資訊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經濟形態。互聯網(特別是流動互聯網)、寬頻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流動支付基於位置的服務(LBS)等現代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及其創新應用,使共用經濟成為可能。

它是一種通過有效連結供應需求實現資源最佳化組態的方式。共用經濟可以快速整合各類分散、閒置的資源,精準定位多樣化的需求,實現供需快速匹配,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它體現了新的消費理念和發展觀的集體體現,適應了資訊社會的發展。相對於工業社會強調生產和收入最大化、主張資源和財富的佔有,以共用經濟為代表的資訊社會強調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主張最佳的體驗和使用。

動機

動機是共用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25][26],但外部動機更普遍[27]。參與者的動機多種多樣[28],包括便利性、靈活性、家庭福利、互動、本地真實性、共用精神、社區和經濟利益等[29][30]。功利動機、享樂動機和感知信任也往往對消費者參與共用經濟 的傾向產生積極影響[31]經濟、環境、政治社會技術因素是共用經濟背後的主要驅動力[32]。而服務提供者的動機則包括賺錢、享受生活、幫助他人和促進可持續發展[25][33][34]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金錢動機可能不是參與共用經濟的主要原因,例如,享受、社會歸屬感和感知有用性是租房的常見動機[35]。與此同時,個人可以從一種簡單的方式中受益,即向願意為其服務付費的人分享他們的技能和資產[36]。共用經濟還使人們能夠通過結識新朋友來體驗樂趣和興奮,因此,社交能力也是共用經濟的關鍵驅動因素[37],因為除了經濟利益之外,人們經營租賃業務還為了獲得樂趣和結識新朋友[38]。動機分析往往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對於Airbnb房東來說,主要動機是賺錢,而Couchsurfing平台上的房東則更多地受到內在動機的驅動[39][40]。而在美國,便利性、品牌價格是用戶參與共用經濟的三個最重要因素[41]。總之,由於共用經濟涉及公司種類繁多,不同類型之間的動機差異很大。然而,外在動機在服務提供商和客戶中都很普遍。

驅動要素

與基於所有權的傳統市場模式相反,「共用經濟」建立在產品服務的使用和共用之上。其原則本身並不新鮮:資源共用在企業對企業 (B2B) 領域廣為人知,例如農業和林業機械共用(例如德語國家的Maschinenr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以及企業對消費者 (B2C) 領域(例如自助洗衣店汽車租賃、公共圖書館和游泳池)。最近,它已擴充到消費者對消費者 (C2C) 交易,並產生了新的商業模式。許多其他協同運作消費組織適用於各種類別的商品和服務,如P2P借貸眾籌、共用Wi-Fi、社區支援農業、技能易貨銀行、汽車維修、兒童保育和餐飲[6]。可以確定這一發展的三個驅動因素[42][43]

  1. 改變消費者行為。雖然所有權在過去一直是使用商品(例如汽車)的主要模式,但最近臨時使用對許多消費者來說變得更具吸引力[44][45]。例如,丹拿旗下的Share No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公司提供共用出行服務,以及Nextbik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和Green Bikes Barcelo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兩家公司都提供單車租賃服務。這種轉變的原因包括便利、低價和生態可持續性[46]
  2. 社交網絡和電子市場。同儕之間的聯網主要通過社交網絡和社區平台實現,它們將許多願意彼此分享商品的消費者聯絡起來。此外,電子市場平台(例如Wazoku Crowd)降低了以前高昂的搜尋和交易成本。它們在匿名市場中建立信任和聲譽機制(例如評級和反饋),並提供整合的履行和支付功能(例如社交媒體支付),確保使用共用服務時可以輕鬆可靠地獲得報酬。
  3. 流動裝置和電子服務。在應用經濟中,訪問服務的強大推動力是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裝置。例如,共用汽車的解決方案基於智能硬件而不是物理裝置,對消費者來說更簡單、更方便。德國的Share Now或 DriveNow、瑞士的Sharoo或美國的Getaround和Turo等公司依靠使用智能電話應用和智能卡(而不是物理鑰匙)的電子服務組合[47]

代表案例

亞洲

更多資訊 公司名, 運營地 ...
公司名 運營地 業務描述
滴滴出行 中國 網約車服務平台[48]
Swiggy 印度 網上食品配送平台[49]
VIPKid 中國 線上英語學習平台[50]
小豬 中國 線上短期住房和公寓租賃平台[51]
58同城 中國 提供租賃和銷售等家庭服務的線上平台[52]
Grab 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線上交通網絡公司[53]
關閉

歐洲

更多資訊 公司名, 運營地 ...
公司名 運營地 業務描述
Foodpanda 德國 網上送餐服務[54]
Bolt 愛沙尼亞 線上交通網絡公司[55]
Wolt 芬蘭 網上送餐服務[56]
Glovo 西班牙 網上送餐服務[57]
關閉

北美

更多資訊 公司名, 運營地 ...
公司名 運營地 業務描述
Airbnb(愛彼迎) 美國 線上房屋租賃服務[58]
UberEats 美國 網上食品配送平台
Zipcar 美國 汽車租賃服務平台[59]
Uber(優步) 美國 線上交通網絡公司
Lyft(來福車) 美國 線上交通網絡公司[60]
AskforTask 加拿大 日常任務外判線上市場
關閉

Zipcar汽車共用服務就是共用經濟服務的一個例子。Zipcar參與者可以利用每日或每小時的汽車租賃服務,將車輛停放在離家很近的地方,而不是停在傳統的汽車租賃機構,或是擁有私家車。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數據,2017 年私家車在其使用壽命的95%中處於閒置狀態。同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Airbnb相對於酒店空間的成本優勢,因為房主利用了閒置的臥室。據報道,Airbnb 的價格比世界各地的酒店價格便宜30-60%[21]

Airbnb將租客與房間聯絡起來;而Zopa和M-Pesa使用流動平台將貸方借款人聯絡起來;Ki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和Kickstar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促進眾籌,任何人都可以投資創業或創意活動;UberLyft讓車主充當的士;Bla-Bla汽車讓司機找到願意付費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乘客。同樣,像亞馬遜Mechanical Tur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這樣的網站將用戶與短期家庭工作聯絡起來,例如電腦編程或填寫調查問卷。這些例子是向網絡經紀服務轉變的一部分,這些服務利用數據流和互聯網基礎設施來降低交易成本並調動田園容量。[61]

積極影響

促進創業、就業和經濟增長

尤其是數字共用經濟為個人尋找臨時就業、創造額外收入、增加互惠、增強社會互動和取得其他方式無法獲得的資源提供了機會[62]。同時,共用經濟對原有的僱傭模式和就業模式帶來衝擊,冗餘的人力資源也可以得到更為合理的利用[63]

降低進入門檻

使用基於互聯網的聚合器,共用經濟可以為尋求商品和服務的人和願意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人之間建立聯絡和付款關係。這項創新大大降低了將服務提供商與用戶聯絡起來的交易成本。它使以前沒有或能力有限的買家和賣家能夠相互聯絡;它減少了資訊的不確定性並增加了知識,特別是通過客戶評論和有關產品和服務的詳細資訊,它還通過降低通訊成本降低了談判成本。另外,共用經濟還促進了商業民主化,允許個人首次進入市場並幾乎立即與規模更大、更成熟的公司平等競爭[61]。同時,更少的費用和更寬鬆的要求使用戶和工人可以輕鬆加入數字平台[64]

促進可持續消費

一方面,可持續經濟使消費者能夠獲得昂貴的耐用品、可持續產品和服務。停放的車輛和閒置的臥室等閒置資產可以在不投入使用時出租。另一方面,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可能會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充分使用[65],因為較低的價格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消費[66]。Investopedia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Airbnb相對於酒店空間的成本優勢,因為房主利用了閒置的臥室。據報道,Airbnb的價格比世界各地的酒店價格便宜30-60%[21]。具有可持續商業模式的可持續經濟公司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67][68]。例如,Airbnb認為,與同等的酒店客人相比,他們的客人在歐洲的能源消耗減少了 78%,在美國的能源消耗減少了63%[66]

挑戰

重複投資與惡性競爭

共用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市場流動性高、買賣雙方供需即時匹配、交易安全的基礎上,其前提是平台達到規模經濟,具備一定的市場力量。重複投資、惡性競爭現象盛行,與共用經濟的初衷,即資源最佳化組態,背道而馳[69]

監管公平

缺乏政府監管可能導致共用經濟中買家和賣家受到嚴重侵害的風險,例如缺乏私隱保護或對承判商的不公平待遇[21]。然而,由於商業模式多樣化和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緊張關係,立法挑戰導致共用經濟面臨不確定性。大多數著名的共用經濟計劃都是基於平台的,很難在特定地理位置對其進行監管[66]。另外,在設計共用經濟的新監管時,也不應因過度監管而扼殺共用經濟的創新[69]

私隱與安全

在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中,客戶在當地法院提出索賠時面臨困難,汽車共用服務還可能蠶食汽車購買需求[70],並且它可能會增加整體出行,從而抵消產量減少帶來的價值收益[71]。汽車共用沒有形成強烈的社區意識,汽車用戶在使用後可能不會清潔車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Zipcar為自行清潔汽車的用戶提供15美元的折扣[72]

未知顧客的不確定性

由於涉及未知方,共用私人住所的做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例如,由於房東可能住在那裏,因此住宿可能不容易找到[73]。客人可能還需要等待房東的確認,房東可能會在抵達前夕取消預訂[74]。擁有多條房源的房東可能會減少房東與客人之間的互動[75]。所有這些都會給客人帶來不必要的焦慮,但共用經濟公司和現場服務提供商可以密切合作,以減輕客戶的擔憂和焦慮[76]。此外,睡在別人的床上或與許多其他人共用一輛車會引起衛生問題[77]

社區挑戰

一些本地化的協同運作舉措在擴大規模方面面臨挑戰,因為它們在可延伸性和社區利益之間遇到了矛盾[25][78]。儘管共用經濟旨在省錢,但研究發現,消費者傾向於將節省的任何錢花在多次或更長的假期上[79]。此外,住宿平台可能會威脅租戶的安全和流離失所,並導致普通租戶的住房短缺[80]。共用經濟還對傳統的公共關係活動構成挑戰[81],說服客戶參與共用經濟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許多消費者更喜歡所有權[82]。共用經濟中的服務尋求者和提供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也很高[83]

共用經濟的異化

理論上,在共用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閒置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4][84][85]。但是事實上,目前大量營利公司所宣揚的「共用經濟」並不是利用閒置資源,而是製作了那些專門用於「共用」的商品,本質上就是「租賃經濟」,營利公司為了佔有市場,大量投放「共用」商品,造成大量浪費,產生各種問題,完全違背了其聲稱的「使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的主張。例如,共用單車公司所投放的大量單車造成道路擁堵,政府被迫沒收那些亂停放的共用單車,大量過剩的共用單車堆成了「共用單車墳墓」,造成了大量浪費[86]

共用意願的喪失

共用經濟在發源地美國的興起原本就和金融危機有關[87],因此在整體經濟景況較好的時候,人們可能會失去共用的意願[88]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