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軍人身份確認牌(亦稱兵籍牌、軍籍牌、兵籍名牌、金屬身份識別證),最廣泛的俗稱是「狗牌」(Dog tag)[1],是始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了便於對戰場上的傷亡士兵進行身份鑑別[2],以及了解諸如血型[3]、預防接種史及宗教信仰等必需的醫療相關基本訊息而備的小牌子。現代的身份確認牌通常由不易磨損和腐蝕的金屬製成。由於戰場條件可能不允許屍體被迅速掩埋,因此身份確認牌一般分成兩份,上面各有相同的一份訊息;或者直接使用兩塊身份確認牌。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歷史上,最早的給士兵頒發「身份確認牌」的記錄來自於波利艾努斯的記載(Stratagems 1.17):斯巴達人會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綁在左手腕上的棍子上。[4]羅馬軍團的軍人在參軍時也會被發放狗牌(Signaculum):在軍隊四個月的試用期(稱為「probatio」)開始時,軍隊會給新兵發放一種帶皮繩的鉛盤,用來戴在脖子上,上面有新兵的名字和新兵所屬的軍團的標誌。新兵只有在試用期結束時宣誓效忠(「Sacramentum」)後才能獲得軍人身份,從法律角度來看,這種狗牌的發放對象是「非平民,但也尚未完全加入軍隊」的人。[5]
在1861至1865年美國內戰期間,一些士兵會將寫有他們姓名和家庭住址的紙條釘在他們的大衣後面。[6]其他常見的做法是在背包上印上身份證明,或在服役的軍隊的皮帶扣的軟鉛襯裏刻上身份證明。
當時,生產銘牌的工廠發現了這種用於確認身份的牌子擁有潛在的市場價值,於是開始做廣告。當時的牌子擁有各種形狀,用來表示不同的軍事部門,並刻有士兵的名字和單位。同時期也存在一些用黃銅或鉛製成的,機器衝壓出的牌子,上面會打一個孔,通常(在某一面)刻有老鷹或盾牌的圖案,以及「為聯邦而戰 」(「War for the Union」)或「自由、聯合和平等」(「Liberty, Union, and Equality」)等短語。[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