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氏放線菌學名Actinomyces naeslundii)是放線菌屬的下屬物種,呈革蘭氏陽性,是一種常在人類口腔中被發現的杆狀細菌。它與牙周病以及各種蛀牙有關。[1]在其他情況下,它與良好的口腔健康有關。它是最先佔據口腔並定植在牙齒表面的細菌之一。它也已從患有細菌性陰道病的婦女身上分離出來。[2]

Quick Facts 內氏放線菌, 科學分類 ...
內氏放線菌
Thumb
由內氏放線菌引起的組織病理學變化。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放線菌門 Actinomycetota
綱: 放線菌綱 Actinomycetes
目: 放線菌目 Actinomycetales
科: 放線菌科 Actinomycetaceae
屬: 放線菌屬 Actinomyces
種:
內氏放線菌 A. naeslundii
二名法
Actinomyces naeslundii
corrig. Thompson and Lovestedt 1951 (Approved Lists 1980)
異名
  • Actinomyces naeslundi Thompson and Lovestedt 1951 (Approved Lists 1980)
Close

描述

內氏放線菌在顯微鏡下呈現為革蘭氏陽性細胞核多形性。它不形成孢子,被認為是厭氧微需氧的。[3]

2009年,內氏放線菌分裂出新物種。以前稱為「內氏放線菌基因種2」的細菌被重新分類為新物種,名為粘性放線菌;以前稱為「內氏放線菌基因種WVA 963」的那些細菌被重新分類為Actinomyces johnsonii[3]

在疾病中的作用

放線菌屬里的許多種,包括內氏放線菌,會引起一種稱為放線菌病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腫脹和形成可能滲出膿液膿腫。這可能伴隨着組織纖維化[4]

口腔、面部和頸部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然而,胸部區域、腹部骨盆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受累。[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