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烏肯盜龍屬(屬名:Neuque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是在2005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是少數生存於南半球的馳龍科恐龍。身長約2.5公尺,重約30公斤,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發現歷史
在1996年1月,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省發現一些馳龍類的化石,發現的骨骸包括一隻腳及其他骨頭碎片[1]。在1997年,這類恐龍被非正式命名為阿根廷阿勞干盜龍("Araucanoraptor argentinus")。在1999年,研究人員提出這些化石屬於傷齒龍科[2]。
在2005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費爾南多·諾瓦斯、美國古生物學家迪亞戈·玻爾(Diego Pol)所帶領的研究隊伍,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阿根廷內烏肯盜龍(N. argentinus)。屬名、種名是以其發現地的阿根廷內烏肯省來命名[3]。
正模標本(編號MCF-PVPH 77)包含:數節頸椎、肋骨、尾椎的人字骨、橈骨、以及左腳。化石發現於波特蘇埃洛組(Portezuel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康尼亞克階[3]。
種系發生
內烏肯盜龍被命名時,被歸類於馳龍科[3]。之後的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將牠們歸類於馳龍科的半鳥亞科。
內烏肯盜龍可能是半鳥的次客觀同物異名[4]。這兩屬可能為同種動物,而半鳥的命名時間較早(1997年),因此具有命名上的優先權[5]。
盤古大陸於侏羅紀早期開始分裂,約1億6000萬年前,分列出北面的勞亞大陸、及南面的岡瓦那大陸。岡瓦那大陸本身再分裂成西岡瓦那大陸(即現今的非洲與南美洲)、及東岡瓦那大陸(即現今的南極洲、大洋洲、印度及馬達加斯加)。西岡瓦那大陸於白堊紀時期開始分裂,於1億3200萬至9000萬年前形成非洲及南美洲。因加勒比海海床向東的移動,令北美洲及南美洲聯合起來,約於8000萬年至6000萬年前(上白堊紀及古新世之間)。
在未發現內烏肯盜龍前,所有馳龍科都是在北美洲、歐洲、中國北部或蒙古發現,因此當時科學家認為牠們只生活於勞亞大陸。內烏肯盜龍的存在,顯示很多物種都在盤古大陸分裂時存活下來,並在勞亞大陸及岡瓦那大陸發生不同的演化,或是馳龍科於上白堊紀時經過加勒比海遷徙至南美洲。
描述
根據估計,內烏肯盜龍只有約1.2公尺高,身長約1.8公尺[6],比北美洲的馳龍科(如猶他盜龍)更為小型。內烏肯盜龍有一些比近親的鷲龍更進化的特徵,使得很難去估計牠的外貌。為更多了解內烏肯盜龍,古生物學家現正尋找更為完整的頭顱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