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檢查站 (中國大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安檢查站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機關設立在交通要道的檢查站,通常由單一警種或多個警種聯合運作。其主要職能是對過往車輛、船舶及行人等進行針對性檢查,屬於一種綜合性的警務實體[1]。

中國大陸的警校學者認為公安檢查站的查控具有法定性、臨時性、非常態性和高危險性等特徵[1]。這種檢查站的設立必須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而且只能由公安機關設立或進行執法[註 1]。這類檢查站通常設置在境內,但較之深圳特區的二線關檢查站具有的類似邊境管制的強力權限[3]為弱且基本上設置在內地,其管區局限於公路上[4]。

歷史
對日作戰期間,安徽省抗日民主政府在其皖中的根據地的交通要衝或重要集鎮,部署檢查站,為稽查檢問間諜而設立,如在湖東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域)就有槐林嘴、魏家壩、沐家集、關河四個檢查站[6]。
作為一種警務實體的公安檢查站,其創建歷史最早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1月,旅大公安總局成立水上公安局,對進出大連港小型船舶進行檢查、並維護治安、查緝走私[1][註 2]。1949年4月,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決定,在郊五分局[註 3]轄區成立3個檢查站,即香山檢查站、青龍橋檢查站和八大處檢查站。檢查站的工作任務規定為指揮交通、檢查來往可疑車輛及行人、調查戶口、負責管轄路段內道路兩側的警戒[9]。
1959——1961年的大饑荒期間,為防止饑民逃荒[錨點失效],進出成都的道路也設置了檢查站[10]。爾後,在1964年中印戰爭期間,接近邊境的各縣也設立了檢查站,並派民警駐守檢查,後來這些檢查站改名為「民政檢查站」[11]。
1971年4月,經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批准,北京市公安局軍事管制委員會交通管理支隊恢復和新建了6處交通安全檢查站:朝陽區雙橋路口、孫河路口、海淀區玉泉路南口、新都路口(即西三旗)、豐臺區團河路北口、杜家坎。1989年檢查站調整到23處,其中近郊10處,遠郊13處。其具體分佈是:朝陽區管莊南、北站、北皋、小關;海淀區溫泉、西三旗;豐臺區團河、三營門、新發地;石景山區麻峪;門頭溝區芹峪口;房山區紅煤廠、琉璃河、長溝、長陽;通縣白廟、覓子店;大興縣榆垡、鳳河營;平谷縣韓莊;懷柔縣湯河口;密雲縣松樹峪;延慶縣張山營[12]。
現行的公安檢查站隸屬於巡邏警察系統[13],巡警系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員、物資流動加劇的社會背景下出現[14],因此公安檢查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
改革開放後最初檢查站是由路政負責的[15]。1986年,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改革道路交通管理體制的通知》其中首次提出了檢查站設立的四條原則,沿用至今[16]:
- 除「公安機關」外,其他部門不能自行道路上設置檢查站。
- 其他部門確實需要設立檢查站的,需要和公安機關「聯合執法」。
- 其他部門單獨設立檢查站,需要公安機關批准。
- 設立檢查站需要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車匪路霸的犯罪數量和烈度增長[17],針對實踐而言,檢查站在打擊車匪路霸方面有一定成效,廣州公安的巡邏大隊自1994年起在廣深高速廣氮收費站[註 4]設卡[檢查站地址 1]24小時檢查,以打擊車匪路霸[註 5]作為工作重點,效果較好[19],1997年湖北省也有借治安檢查站成功逮捕車匪路霸集團骨幹的案例[20]。黑龍江省公安機關認為公安檢查站能有效堵截流竄型犯罪分子和車匪路霸,且因這類檢查站不能罰款、收費、扣押車輛,並不違反國務院治理公路三亂的精神[21],各省保留了一定的公安檢查站,例如廣東省政府在1992年整頓了濫設的檢查站,但堵截車匪路霸時公安機關設檢查站攔路不在此列[22]。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在部分地區(如北京市房山區),出於治理超載和打擊私挖盜採等目的,部分檢查站並不在省界附近,給檢查站以遠地區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23]。
設施規格
檢查站的土建部分由檢查站大棚、場站和公安等機構的辦公設施組成,攔截在進京高速公路上的京津、京冀界檢查站多借匝道和主路連接[24],並借新澤西護欄[註 6]封死主路[26],其餘省市的高速公路多和省際收費站合建[27]。白廟檢查站[檢查站地址 2]等較低級別公路的檢查站直接攔截在主路上[28]。在場站外,車道間借新澤西護欄或普通的交通護欄隔開,場站內大棚下方的車道借安全島隔開,安全島上可能有警用裝備[29][30]。
在1964年,西藏地區的民政檢查站為應對經水傳染的痢疾爆發,在檢查站設置提供熱水的茶水站,茶水站還招貼政治宣傳的海報和提供西藏日報進行借閱[註 7][31]。檢查站所設的廁所也可供被檢查者使用,有逃犯因此而被人臉識別設備認出[32]。

陳倉經驗指陝西省寶雞市公安局建設公安檢查站的經驗,因攔截在連霍高速陝甘界上的寶雞陳倉省際公安檢查站建設良好而得名,最早見於2018年8月24日在寶雞市召開的陝西省公安檢查站規範化建設現場推進會。[33]
陳倉省際公安檢查站硬件設備在全省領先,管理檢查站的巡查大隊負責人稱檢查站已經做到「指揮調度可視化、查詢比對信息化、數據傳輸高速化」。公安檢查站的查控設施由高清視頻監控、緝查佈控、可視化指揮調度、人車身份核查等系統組成。其中交通緝查佈控系統能對所有車輛預檢,做到「逢車必核」,也實現了「電子圍欄」的功能;智能攝像頭、人臉核查系統、車底掃描儀等設備採集的信息可以被自動分析,進而精準查控重點對象和可疑物品;檢查站的使用的尖端技術使得人、車、物在非接觸的情況下就能被檢查,保證了檢查的高效。[34]
建設取得了一定效果,寶雞陳倉省際站連續五年無可疑物品、人員、車輛漏過,也在公安系統內部組織的演習中表現良好。[35][34]
勤務內容
繞過檢查站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如字面意義上的駕車離開檢查站攔住的道路。另一種是下車步行通過檢查站。
下車步行通過檢查站最早的記載,見於1999年4月25日中南海上訪的法輪功學員的口述經歷:有來自鞍山的法輪功學員在瀋陽打的前往北京途中,被檢查站攔在通縣,學員隨後下車步行繞開檢查站,轉乘北京的出租車趕往西城區的國務院信訪局[註 9][36]。2008年婁煩尖山鐵礦排土場垮塌事故中,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記者孫春龍也利用類似的方法繞開了山西省地方政府設置的檢查站[37]。這種方法在不晚於2010年效果降低,因為隨後的檢查站也開始檢查行人的身份證[38]。在大規模監控和AI結合後,離檢查站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也可被監視起來[39]。
有關檢查站的問題和爭議
對於跨省級行政區通勤(如京津冀地區間)的睡城居民而言,檢查站交通擁堵屬於突出問題,例如通燕高速公路的白廟檢查站[41]。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關於禁止在公路上亂設站卡亂罰款亂收費的通知》(國發〔1994〕41號),但此後「公路三亂」仍然屢禁不止。
2011年11月21日至2012年2月7日,中央電視台相繼報道了山西省嵐縣、孟縣、河南葉縣、河北邢臺等地交警亂收費、亂罰款的問題,引發社會各界對交警執法問題的熱議。特別是《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的《農產品物流:隱性的罰款》,加大了群眾對交警工作的質疑。[42]
參見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