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儲秀宮(滿語:ᠴᡠ᠌
ᠰᡳᠣ
ᡤᡠᠩ,穆麟德轉寫:cu sio gung),為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西六宮區的東北角。
儲秀宮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朝、清朝時為妃嬪所居。儲秀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昌宮」,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儲秀宮」。清朝沿襲明朝宮名,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壽辰,花費63萬兩白銀大規模整修儲秀宮,儲秀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之後的形制。[1]
慈禧太后早年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帝。[1]咸豐十一年(1861年),隨着咸豐帝駕崩、兒子同治帝登基,她和皇后一同以皇太后的身分住進了長春宮。[2]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壽辰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1]在麗景軒內西面興建了室內戲台,形狀與景祺閣戲台略同,是慈禧太后住儲秀宮時常用的戲台之一。此戲台在溥儀大婚時因改設西餐房而被拆除。[3]
儲秀宮正殿前廊檐下掛有「儲秀宮」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4]
如今,儲秀宮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1]緩福殿設為「皇家電話局」。[5]麗景軒、鳳光室、猗蘭館舉辦「溥儀生活展」,其中麗景軒為原狀陳列,鳳光室、猗蘭館展出溥儀生活用品及相關文物。[6]
儲秀宮原來是二進院,前有儲秀門及圍牆。清朝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且拆除翊坤宮後殿改建為穿堂殿,稱「體和殿」,從而連通了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前後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東西配殿前廊、體和殿後檐廊轉角相連,形成迴廊。迴廊的牆壁上鑲貼着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太后壽辰所撰寫。[1]
儲秀宮的主要建築有:[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