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天情緣
美國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偷天情緣》(英語:Groundhog Day)是哈羅德·雷米斯導演並與丹尼·魯賓編劇的1993年美國奇幻喜劇片,標·梅利、安迪·麥杜維和基斯·伊利渥主演。梅利飾演憤世嫉俗的電視氣象人生菲爾·康納斯,在賓夕凡尼亞州龐克瑟托尼報導一年一度的土撥鼠日活動時陷入時間循環,每天都在重複2月2日的經歷而且只有他知情。電影其他演員包括斯蒂芬·托布羅斯基、布賴恩·道爾、馬瑞塔·傑拉蒂、安吉拉·佩頓、里克·杜科蒙、瑞克·歐弗頓和羅賓·杜克。
魯賓在20世紀90年代初構想劇本大綱,寫入待售劇本後與監製商談其他項目。雷米斯對《偷天情緣》很感興趣,與魯賓合作編劇,增強喜劇色彩,沖淡原有構想的沉重和黑暗,令劇情更適合大眾。梅利獲選主演後與導演在情節方面存在分歧,梅利覺得應該重點關注哲學內容,雷米斯認為喜劇元素才是重心。電影主體拍攝從1992年3月開始持續到6月,幾乎全部在伊利諾州伍德斯托克取景。天寒地凍及導演與梅利持續不斷的衝突等因素導致拍攝過程困難重重。
《偷天情緣》院線營收7090萬美元,在1993電影票房榜上名列前茅。影片獲影評人普遍好評,稱讚劇情融深切情感和憤世嫉俗於一體,借喜劇之名,傳哲學思想之實。本片獲眾多獎項提名,拿下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獎。電影雖然大獲成功,但雷米斯與梅利從《蠱惑仔出術》開始,歷經《捉鬼敢死隊》等眾多賣座大片並持續近二十年的合作至此告終,兩人此後斷絕來往二十年,直到2014年雷米斯去世前夕才勉強和解。梅利過去純屬笑匠,本片是他改頭換面的示範作品,為此後演出眾多廣受好評電影的嚴肅人物打基礎。
白駒過隙,許多媒體或評論家稱讚本片頂住時代考驗,是20世紀90年代電影傑作,在史上所有喜劇片中名列前茅。影片對流行文化影響很大,片名成為英語典故,意指一再發生且令人厭煩的單調情境。學者從佛教、基督教及猶太教角度分析本片,聲稱劇情蘊藏深層哲學意味。還有學者指出,《偷天情緣》促使主流社會認可包含奇幻元素的喜劇片。2006年,本片因「文化、歷史和美學領域的顯著成就」,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此外,《偷天情緣》還改編成2016年的同名音樂劇及2019年的電子遊戲續作《偷天情緣:有其父必有其子》。
劇情
2月1日,匹茲堡電視台氣象人生菲爾·康納斯(Phil Connors)再度向觀眾保證,逼近的暴風雪會避開西賓夕凡尼亞州。接下來他和製作人麗塔·漢森(Rita Hanson)、攝影師拉里(Larry)前往龐克瑟托尼,準備像往年那樣報導土撥鼠日活動。菲爾毫不掩飾對此次任務和鎮上居民的反感,自認為很快就會另謀高就。
2月2日,菲爾聽到收音機裡傳出雪兒夫婦演唱的歌曲《寶貝我了解你》(I Got You Babe)後醒來,他對工作打不起精神,報導土撥鼠菲爾及節日活動時三心二意。暴風雪沒有像他預測的那樣繞過當地,結果菲爾千方百計想要離開而不可得。
第二天早上,菲爾又在雪兒夫婦的《寶貝我了解你》中醒來,遇到的事情都和前一天完全相同。菲爾以為眼前的一切只是似曾相識,晚上再度想方設法離開小鎮未果,早上醒來後時間仍是2月2日。他逐漸明白自己已陷入時間循環,只是不知何故只有他才能保留重複記憶。麗塔根本不信,建議菲爾去看神經科,醫生又建議他找心理醫師,誰都不信他的話,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感覺。菲爾和當地居民喝到酩酊大醉後超速駕駛,被捕後投進監獄,但早上醒來又回到櫻桃街旅館(Cherry Tree Inn)。
菲爾意識到無論幹什麼第二天都會重新開始,沒有任何後果,於是利用循環大吃大喝,搞一夜情,甚至犯下搶劫等重罪。他對每天發生的事情和鎮上居民越來越了解,以此操縱局面獲利或惡作劇。接下來他專心勾引麗塔,利用時間循環增進了解,想把她拐上床。麗塔不為所動,在他訴說愛意時嗤之以鼻,斷定菲爾根本不了解她。
菲爾不擇手段地想要擺脫循環,以各種方法自殺,甚至綁架土撥鼠菲爾跳落懸崖,但早上總是在《寶貝我了解你》的音樂聲中醒來。他又向麗塔講述時間循環,以精準預測各種情況為證。麗塔這次相信他說的話,接下來的時間兩人都在一起,她鼓勵菲爾從積極角度看待循環。晚上兩人睡到同一張床上,菲爾明白自己真的喜歡上麗塔,可早上醒來時又是2月2日,身邊孤無一人。此後菲爾決定利用循環改善自我、幫助他人,他挽救別人的生命,避免他們遭遇倒霉的事,學會鋼琴、冰雕和法語。但無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挽救某位無家可歸的老人喪生。
菲爾這天充滿激情地發揮出色口才報導當地土撥鼠日活動,其他記者都為他的精彩演繹所感,麗塔更是刮目相看。菲爾這天繼續幫助鎮民,麗塔當晚看到菲爾大師級的鋼琴表演,鎮上鄉親紛紛傳頌他的善行。麗塔對菲爾「一夜」之間堪稱脫胎換骨的變化欽佩不已,在慈善單身漢拍賣會上出價把他「買」下。菲爾把冰雕刻成麗塔的模樣向她告白,自稱無論如何,哪怕註定每天早上都只能獨自一人醒來,他都想說愛她,而且為此真心感到幸福。兩人最後在菲爾房裏共枕而眠。
菲爾又被《寶貝我了解你》吵醒,但卻發現麗塔就躺在身邊,播音員終於說出不一樣的段子,時間變成2月3日。他告訴麗塔,想與她在龐克瑟托尼定居。
演員
- 標·梅利飾菲爾·康納斯
- 安迪·麥杜維飾麗塔·漢森
- 基斯·伊利渥(Chris Elliott)飾拉里
- 斯蒂芬·托布羅斯基(Stephen Tobolowsky)飾內德·瑞爾森(Ned Ryerson)
- 布賴恩·道爾-梅利(Brian Doyle-Murray)飾巴斯特·格林(Buster Green)
- 馬瑞塔·傑拉蒂(Marita Geraghty)飾南希·泰勒(Nancy Taylor)
- 安吉拉·佩頓(Angela Paton)飾蘭開斯特夫人(Mrs. Lancaster)
- 里克·杜科蒙(Rick Ducommun)飾古斯(Gus)
- 瑞克·歐弗頓(Rick Overton)飾拉爾夫(Ralph)
- 羅賓·杜克飾服務員多麗絲(Doris)
除上述主要演員外,肯·哈德森·坎貝爾(Ken Hudson Campbell)在片中飾演旅館走廊內的男子;大衛·帕斯奎斯(David Pasquesi)扮演心理醫生;理查德·亨澤爾(Richard Henzel)和羅伯·萊利(Rob Riley)為電台節目主持人配音。米高·沙朗與海登·瓦爾希(Hynden Walch)詮釋新婚夫婦弗雷德(Fred)和黛比(Debbie),萊斯·波德威爾(Les Podewell)演出流離失所的老人,羅德·賽爾(Rod Sell)飾演土撥鼠日節慶官員。導演哈羅德·雷米斯客串神經科醫師。土撥鼠菲爾是由名叫「斯庫特」(Scooter)的土撥鼠詮釋。[1][2]
製作

《偷天情緣》源自作家丹尼·魯賓(Danny Rubin)1990年的構想,此時他已遷居洛杉磯當編劇。某天電影開場前,他在看安妮·萊絲的小說《吸血鬼黎斯特》[3][4][5]。魯賓開始構想時間無窮無盡、永生不死的吸血鬼會如何生活。在他看來,吸血鬼外表就像普通人,但無需遵守人類世界的規則和道德。[4][5]魯賓認為,這樣的生活難免令人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從;無法接受重大改變、生命有限的普通人更是如此[4],特別是觀念與認識一直停留在青春期階段的人[4][5]。
魯賓的劇本處女作剛剛售出,之後拍成驚慄片《驚魂古錢幣》(Hear No Evil,1993年),經理人建議他再創劇本充當「敲門磚」,以便與監製會面。魯賓起初的構想是男子獲得永生,但很快就想到這樣的劇情必然涉及歷史和未來,開銷巨大、不切實際。他想到兩年前創作的短篇,講述男子發現每天都在重複前一天的經歷。魯賓將兩種構想融合創作《偷天情緣》的大綱,永生在他筆下由從古到今的直線歷史變成重複時間段,這樣取景無需反覆變更,能大幅降低製作成本。[4]他還認為,情節不斷重複能營造更加豐富的戲劇或喜劇發展空間[5]。
魯賓直接在日曆上選中最近的節日,2月2號土撥鼠日。這天雖是公認的節日,但關注度不高,魯賓認為這樣能讓劇情更具潛力。他還稱,公眾對土撥鼠日的認識還很模糊,不知道所謂以土撥鼠預測季節變化是什麼意思。魯賓進一步指出,除賓夕凡尼亞州居民外,很少有人知道土撥鼠日還有節慶活動,而且是在該州小鎮龐克瑟托尼舉辦,他也是在受聘為當地電話公司創作時才知道如此習俗。[4]編劇以龐克瑟托尼為背景,這樣男主角就困在小範圍地區,他前來此地的原因就是報導節慶活動。魯賓有意安排主角的名字與土撥鼠菲爾相同,[4]希望本片能像《莫負少年頭》和《查理·布朗的聖誕節》那樣成為節日保留節目[6][7]。
魯賓花費八周創作劇本,其中七周構想人物和情節規則,只用一周寫作[4][5]。他曾設想從科技、魔法乃至天外起源解釋時間循環,但最後覺得原因無關緊要,只會轉移觀眾注意,忽視他打算重點呈現的內容。魯賓還稱,無緣無故地陷入時間循環,令菲爾的處境更顯真實可信,就像生活中人們往往不知道為什麼會陷入困境。[4]他決定以攔腰法啟動情節,男主角一早就身陷循環[4]。劇本中的第一段情節就是菲爾在歌聲中醒來,準確預測電台節目主持所講的段子,以及旅館顧客的舉動,然後攻擊室外路人。編劇希望以這些情節引發觀眾好奇,想知道為什麼男主角能準確預測,又為何會有如此舉動。[5]選用歌曲《寶貝我了解你》主要是因為其中很多重複歌詞而且以愛為主題,在他看來與電影主題共鳴[8]:34。魯賓覺得劇本原稿設定和1949年的英國黑色喜劇片《仁心與冠冕》異曲同工,特別是菲爾反覆自殺的情節[4]。
魯賓原本的構想更加天馬行空,沒有當成喜劇片創作。寫作期間,他發現喜劇元素易於構建,早期創作橋段包括菲爾利用不斷增長的知識勾引女人。[5]還有男主角無論離開小鎮多遠,第二天一早都將回到旅館房間的情節[8]:65。劇本以大量筆墨刻畫菲爾的孤獨感,他是在理解世上還有其他孤獨的人、而且他完全可以用善舉讓所有人更加快樂後才突破循環。電影部分情節在初稿劇本中發生的時間要早得多,如菲爾開車衝下懸崖就發生在第一次循環。魯賓對時間流逝的描繪更直觀,男主角每天只看一頁書,結果在所有書都看完時情緒惡化到最極端。原有結局包含轉折:菲爾是在突破時間循環後向麗塔表白,劇情至此轉為麗塔視角,她感覺準備不足而拒絕菲爾的表白,接下來的情節表明她陷入時間循環。[3]

魯賓的經理人以劇本為敲門磚約見許多監製,雖未售出,但為魯賓贏得其他工作機遇[4][5]。魯賓的經理人1991年退出娛樂圈,於是他親自聯繫、爭取機會,引起創新藝人經紀公司的理查德·洛維特(Richard Lovett)關注[5][9]。洛維特表示不便擔任魯賓的經理人,但可以幫忙把劇本拿給自家客戶哈羅德·雷米斯看看[5]。
雷米斯早期以《蠱惑仔出術》、《親子樂膠遊》(National Lampoon's Vacation)等反建制和反體制喜劇片聞名,但20世紀90年代初已開始轉向其他類型[7][9]。他此前在幕前及編劇等幕後角色都遊刃有餘,但上一次擔任導演的《逍遙天堂》(Club Paradise)卻既不叫好也不叫座[10][11][12]。他希望執導不同尋常的項目,對以救贖或發現生活目標為主題的喜劇特別感興趣[7][9]。魯賓知道雷米斯此前的作品,無論電視節目還是電影都看過[4]。
雷米斯不覺得魯米創作的劇本好笑,他對劇情背後的理念和愛情橋段很感興趣,覺得有必要加入更多笑料[10]。兩人探討劇本核心理念,將時間循環和佛教轉生思想對比[4]。兩人一度討論超人與心愛的露薏絲·蓮恩在一起是否符合道德,因為超人完全可以用陪伴女友的時間挽救無數生命[4][10]。
劇本獲兩家公司認可,哥倫比亞影業願提供更高預算,雷米斯擔任導演,但魯賓需放棄創意主導權;另一家獨立製片公司只能提供三百萬美元預算,但魯賓可以全權主控情節構想。最後魯賓選擇與雷米斯合作,哥倫比亞影業不出所料要求修改劇本。[3]
魯賓承認,得知製片商要求修改劇本時他頗感抗拒,擔心原有創意會變成爛大街的喜劇套路[4]。修改過程由雷米斯監督[10],他負責在魯賓保持原有風味和製片商擴大喜劇受眾面的要求間爭取平衡[3]。兩人將劇本結構大致按庫伯勒-羅絲悲傷五階段模型編排:否認、憤怒、協商、沮喪、接受[8]:49[10]。雷米斯嘗試代入男主角的情境,設想自己如果身陷時間循環會有何等感受,又將何去何從[10]。他和魯賓花費數周改寫劇本[6],建議刪除麗塔身陷時間循環的原有結局,覺得電影如此結尾完全不能宣瀉情緒,觀眾不會認可[9][13]。雷米斯還認為菲爾反覆自殺等負面情節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以足夠情節體現情感進展[10]。
魯賓1991年2月2日遞交新稿[3],根據合同,他有權擬定第二稿,但哥倫比亞影業要求雷米斯接手,魯賓的編劇工作至此告一段落[8]:16–17, 22。雷米斯開始獨立修改魯賓的新稿[4][3],覺得其中蘊涵的真誠和深切情感與自己過去所知喜劇要素格格不入。他有意將男主角塑造成憤世嫉俗且如炮仗般一點就着的脾氣,沖淡滿懷感情橋段的感染力。[10]除上述調整外,雷米斯還重組情節,改成更符合主流審美的三幕敘事結構[14]。在他筆下,菲爾經常擺出自鳴得意的架勢,以此與他人保持距離,進而契合主角自做自受的經典喜劇設定[7][9]。魯賓的原有構想是電影一開始就進入時間循環,雷米斯認可他的思路,但助理監製惠特尼·懷特(Whitney White)建議電影劇情展開後再進入循環,覺得觀眾應該會喜歡菲爾初陷循環的反應[15][8]:16。
雷米斯刪除麗塔男友麥克斯(Max)的情節,一度加入執行製作人吉爾·霍利(Gil Hawley),但後來又刪掉[8]:16–17。他加入更多菲爾獵艷的情節[8]:21,刪掉菲爾要求麗塔充當「愛奴」等太顯卑鄙的橋段。這場戲最後改成麗塔參與單身漢拍賣「買下」菲爾。[8]:16–17雷米斯刪除菲爾循環期間走出小鎮的情節,希望避免觀眾花太多心思關注循環法則,而且他覺得所有情節局限在鎮內更容易觸發幽閉感[8]:66。一同刪除的還有介紹菲爾行為動機和背景[4][8]:16,以及菲爾後期部分善行、巧妙防範事故、儘可能高效利用時間的情節。例如他把大石頭堆在路上阻止卡車向餐館送魚,以此避免顧客因魚刺窒息。[8]:76魯賓的劇本更多自嘲和說教,雷米斯修改後變得更樂觀[15][9]。從菲爾和麗塔一起吃飯的情節對比兩版劇本就能看出新版更強調愛情核心及男主角自鳴得意的態度[7][9]。
|
|
梅利看過雷米斯改寫的劇本後決定加入,但兩人很快就對電影基調產生分歧。梅利覺得應該重點關注哲學內容,雷米斯認為喜劇元素才是重心[3][9][8]:16–17。製片商認可雷米斯的改寫,覺得觀眾會更滿意[3]。哥倫比亞影業回聘魯賓,請他為劇本添加註解。魯賓回歸後寫下許多註釋,有些長達數頁,內容實事求是的同時又不乏諷刺。梅利對此頗感欽佩,建議聘請魯賓直接參與劇本修改。[8]:22
哥倫比亞影業要求增加解釋男主角為什麼身陷時間循環的內容[4],堅持劇本說明原因後再開綠燈[15]。據監製特雷弗·阿爾伯特(Trevor Albert)透露,公司高管曾詢問:「為什麼這天會不斷重複……我很喜歡……但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困在時間循環里」[15]。魯賓對此提供多種設想,如分手後懷恨在心的情人詛咒菲爾,或是瘋狂科學的發明出現故障[15]。阿爾伯特、雷米斯和魯賓合作說服高管,三人一致同意這時再加戲會影響拍攝周期,如果非拍不可就直接在後期剪掉[15]。
雷米斯與梅利衝突不斷,導演派魯賓去和梅利討論劇本事宜,希望此舉能讓梅利別再老是凌晨或一大清早地來電話。雷米斯致電魯賓了解進展時,梅利就要求魯賓假裝他不在旁邊。[3][9]魯賓和梅利曾前往龐克瑟托尼參觀1992年土撥鼠日,充分了解節慶活動,但沒有透露此行目的[16][17]。他們在紐約持續合作數月修改劇本[6][8]:22–23,魯賓覺得梅利的創作風格趨於隨意,對此頗感鬱悶[8]:23。電影開拍一個月前兩人還在修改劇本,最終成品朝魯賓的第二稿靠攏[3]。
接下來魯賓又與雷米斯繼續修改,兩人負責不同部分,然後編輯對方改寫的段落,雷米斯最後再用幾天完善[3][4]。魯賓建議劇本不要保留任何時間印跡,令情節顯得可能發生在任何時代[8]:23[18]。魯賓聲稱電影最終和他的劇本版本基本相符[10],但對取消14歲男孩的橋段頗感遺憾,男孩在菲爾變得樂於助人時出場,行事像片頭的菲爾般自命不凡、憤世嫉俗,兩者對比鮮明[8]:73。部分劇本情節沒有在片中保留,如菲爾賭博、在教堂祈禱,以及脫光衣服嚇得老人離開泳池的橋段,其中最後一個是經梅利要求刪除[3][10]。此外,電影拍攝期間劇本仍時有修改[19][20]。

劇組曾考慮邀請切維·切斯、湯·漢斯或米高·基頓演出菲爾·康納斯[21][22][23]。漢斯是雷米斯的第一人選,但他謝絕邀約,不希望銀幕形象局限為最後肯定會時來運轉的好好先生。梅利「無論戲裏戲外都是霉運十足的混蛋」,由他演出觀眾就沒那麼容易預料情節發展。基頓自認以往扮演的人物都像菲爾一樣扭曲、喜歡諷刺他人而且油嘴滑舌,不過他自承不理解劇情,事後表示後悔拒演本片。[22][23]劇本中的菲爾更加年輕,後來劇組認為幾乎所有成功的喜劇演員年紀都比較大,所以把人物寫得更老[8]:15。
梅利和雷米斯是多年老友,自1974年起已在包括五部電影在內的各種項目合作,合作影片包括《瘋狂夏令營》(Meatballs)、《蠱惑仔出術》和《捉鬼敢死隊》[9][14]。魯賓的設想是正常人身陷異常處境,所以筆下人物不致特別令人反感。梅利演繹的菲爾更加憤世嫉俗,言辭冷嘲熱諷、自命不凡,但還不至太過惡毒引起觀眾厭憎。[24]魯賓覺得梅利表演功底達不到要求,期望奇雲·格連演出男主角[8]:26。對此雷米斯表示:「別擔心,比爾·梅利就有這本事,他就是能讓人又愛又恨」。麥克道威爾也有類似看法,稱「他就是能讓你開懷大笑的混球」。[24]
劇組原計劃請笑匠扮演麗塔,但主持試鏡的阿爾伯特覺得沒必要非請喜劇演員,真找來與梅利不相上下的女笑匠反而對本片不利。麗塔無需像菲爾般妙語如珠,負責為電影提供人情溫暖和智慧的一面。劇組認為麥克道威爾輕鬆自如的優雅氣質與角色相符,演出期間她努力適應梅利自然而然的即興表演。在她看來,麗塔的幽默源自真誠,而且不致顯得怪異。[24]劇組還曾考慮邀請歌手多莉·艾莫絲飾演麗塔[25]。
托布羅斯基試鏡時的表演「極其令人反感」,因此獲選演出本片[8]:36。米高·沙朗扮演準新郎弗雷德,本片是他的電影處女作。他大部分出鏡時間是餐館橋段背景人物,劇組當時要求所有演員都在現場,不管鏡頭聚焦何處。[26]演職人員找來活體土撥鼠斯庫特「扮演」土撥鼠菲爾,龐克瑟托尼官員對電影不到該鎮實地取景非常失望,拒絕劇組借用土撥鼠菲爾拍攝[13][27]。斯庫特是電影開拍數周前在伊利諾州附近荒野落入陷阱,不是專為電影拍攝飼養的土撥鼠[17]。

劇組打算在「典型的美國小鎮」實地取景,希望地點沒有顯著的時間或地域痕跡,確保絕大多數觀眾無法確定情節發生在何時何地[7]。從賓夕凡尼亞電影委員會提供的龐克瑟托尼地點探查錄影帶來看,該鎮缺乏劇本所需取景地,顯然不適合實地拍攝[7][17]。龐克瑟托尼是缺乏必要設施的鄉間小鎮,距最近的大城市匹茲堡有130公里,甚至無法向演職人員提供充足的住宿條件[17][28]。
雷米斯是芝加哥人,很高興電影到伊利諾州取景,知道哪些地方能滿足拍攝需求[7][17]。取景地要通公路,不能離大都市太遠,而且冬天風景優美,能夠滿足儘快完成拍攝的其他需求,導演還希望當地要有類似龐克瑟托尼正街的街道[17][28]。負責地點探查的鮑勃·哈金斯(Bob Hudgins)認為威斯康星州艾奧瓦縣米納勒爾波因特(Mineral Point)能滿足需求,劇組前往視察期間在該州索克縣巴拉布(Baraboo)停留,感覺當地的城鎮廣場對拍攝助益很大,在此取景哪怕沒有導演設想的街道也利大於弊。雷米斯於是要求取景地最好在芝加哥附近,也有類似廣場。[29]
劇組探查六十多個城鎮後來到伊利諾州伍德斯托克,哈金斯為1987年喜劇片《落難見真情》(Planes, Trains and Automobiles)選址期間來過此地。伍德斯托克約有2.5萬居民,相對偏遠,沒有明顯時代痕跡。雷米斯和阿爾伯特經哈金斯安排在伍德斯托克歌劇院鐘樓上眺望,隨後決定就在該鎮取景。[17][29]片中致使菲爾摔倒的路陷也是在伍德斯托克所挖[7][29]。
選址人員覺得伊利諾州麥克亨利鎮外的森林保護區可以用來拍攝火雞丘(Gobbler's Knob)橋段,但劇組後來決定就在城鎮廣場搭建外景[29],利用詳細的介紹和視頻製作比例模型[7][17][28],對小鎮的影響大幅提升。各拍攝現場共計動用成千上萬的群眾演員,當地企業聯手施壓,擔心電影拍攝花費時間太長,對城鎮廣場和店面影響太大。據哈金斯透落,起初聯手的企業有23家,但經他努力降至14家,對此他頗為自傲。鎮議會無法對是否同意電影繼續拍攝達成一致。[29]影片攝製收尾後,三家企業業主起訴哥倫比亞影業,要求補償這段時間的營收損失。其中一起案件庭外合解,另外兩起結果不明。[30]

電影1992年3月16日開始主體拍攝,持續86天後在6月10日結束[31]。攝製預算估計在1460至3000萬美元[1][17][32],取景地以伍德斯托克為主,其他地點包括伊利諾州卡里和加利福尼亞州荷里活[17][33]。
電影拍攝期間天氣變化很大,大部分鏡頭是在滴水成冰的條件下攝製[7]。梅利估計氣溫通常在零下7°C範圍,嚴寒一直持續到五月底。梅利還稱,每天戶外工作長達12小時,導致皮膚生澀,人也非常煩躁。[17]拍攝工作在夏初接近尾聲,劇組用假雪拍攝外景,演員不得不在日益炎熱的氣溫條件下一直穿着冬裝[26]。雷米斯尚未決定菲爾遇見內德時天氣如何,於是在不同天氣條件下各拍至少一遍,最後選定陰天,代表時間循環即將結束[7]。片中的撞車戲共花費兩周拍攝,對此天氣影響很大[34]。
雷米斯和梅利衝突不斷,為電影攝製蒙上陰影,雷米斯的着眼點是浪漫喜劇,但梅利期望影片更具內涵[7][35]。梅利此時正與瑪格麗特·凱利(Margaret Kelly)離婚,兩人育有兩個孩子[10],本片拍攝期間他一直很痛苦,行為失常、亂發脾氣,而且經常牴觸導演決定[14][35]。據雷米斯回憶,梅利多次遲到,行為舉止缺乏理智乃至不可理喻[35]。兩人對劇本及其他演員的表現也有分歧[10]。據珊農回憶,某次他不知何故得罪梅利,雷米斯聽聞後要求梅利公開向珊農道歉[26]。托布羅斯基聲稱,梅利在開拍前到麵包店買下所有糕點扔向圍觀群眾,還要求托布羅斯基在旁幫他拿糕點[20]。
劇本在拍攝期間繼續修改。托布羅斯基首次出場前拿到新劇本,他估計有三分之一與之前看到的版本不同。例如菲爾首次發現循環後折斷鉛筆驗證,後來又上旅館房間牆上噴添,毀壞房內物品,把頭髮剪成莫華克髮型;這組鏡頭共花費三天拍完而且耗資不菲,但雷米斯決定刪除,換成更加平和、簡單,不那麼神經質的情節。菲爾在修改後的劇本中更加倒霉。反覆自殺的情節本來時間更早,但經修改後移,以增加第三幕篇幅,展示他改頭換面,擁抱生活。[19][20]
梅利為拍部分鏡頭情願冒受傷的風險。為拍攝菲爾步入大水坑的鏡頭,他用保鮮膜、氯丁橡膠和兩雙襪子包住腳。鏡頭拍好後,他咆哮着衝進服裝部用吹風機把腳吹乾,以免凍傷。[7]梅利要求麥克道威爾在拍戲時真的扇他耳光;拍攝菲爾和兒童打雪仗時,導演指示小演員用力扔雪球[24][35]。拍攝菲爾開車帶着土撥鼠衝下懸崖的鏡頭時,土撥鼠斯庫特咬傷演員指關節,梅利戴着手套,但還是被小傢伙咬破皮,後來鏡頭重拍時,斯庫特又咬他一口[27][13]。
片尾菲爾醒來看到身邊的麗塔,表明他至此脫離循環,梅利覺得男主角此時所穿的衣服可能影響觀眾理解。雷米斯為此徵求演職人員意見,結果分成兩派,一方認為應該是前一晚所穿的衣服,另一方認為應該是不同的衣服,表明兩人發生親密關係。[7]雙方人數不相上下,最後劇組中的青年女子打破僵局,相同衣服派勝出,因為「別的不管穿什麼……都會淪為敗筆」[7]。片尾菲爾和麗塔走出旅館,梅利把劇本台詞「咱們在這兒住吧」即興發揮成「咱們租個房吧」[8]:80–81。
電影在伍德斯托克及周邊許多地點製作,伍德斯托克城鎮廣場多次出鏡,非常顯著。前法院大樓酒吧充當片中麗塔下塌旅店的酒吧。伍德斯托克歌劇院是麗塔所住旅館和菲爾跳樓自殺的外景地。[33][36]。櫻桃街旅館是在民宅取外景,內景另行搭建[33]。伍德斯托克城市保齡球館用於拍攝片中保齡球館橋段[36]。菲爾和麗塔見面的尖頂咖啡廳是專為本片搭建,劇組離開後,當地市場需求促使咖啡廳繼續經營[36][37]。單身漢拍賣活動是在伍德斯托克駝鹿旅館拍攝[33][36]。菲爾開車衝下懸崖是在距伍德斯托克約55公里的伊利諾州拉夫斯帕克尼姆茲採石場取景,劇組用軌道把兩輛車推入採石場供導演選擇,再用煙火技術炸掉汽車[34]。
發行

1993年,適合合家觀賞的電影非常繁榮[38],這一來是因為外界批評荷里活電影充斥暴力色情,另一方面也是經濟衰退時期娛樂觀眾所需[39][40]。電影拍攝成本越來越高,合家欣賞的電影無論院線發行還是家用媒體租售都更有希望獲利。截至1993年,北美洲票房最高的三部家庭導向電影分別是《E.T.外星人》、《星球大戰》和《寶貝智多星》。這類電影往往能吸引回頭客,還能提供更豐富的周邊商品機遇。[39][40]時任哥倫比亞影業總裁馬克·坎頓(Mark Canton)表示,與成人導向電影相比,評為PG級的作品票房破億希望大增。《偷天情緣》就是PG級,不限制觀眾年齡,評論認為本片有望悶聲發大財。[41][42]
1993年上映的家庭導向電影眾多,除《偷天情緣》外還有《威鯨闖天關》(Free Willy)、《幻影英雄》(Last Action Hero),以及萬眾囑目、上映後打破歷史電影票房紀錄的《侏羅紀公園》[43]。同年發行的各類電影佳作眾多,堪稱百花齊放,史上少有[44][45],既有《肥媽先生》、《不道德的交易》這類票房大片,又有《舒特拉的名單》、《費城》等廣受好評的傑作[46][45][47],還有此時不受重視,但日後終成經典的《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蝙蝠俠大戰幻影人》和《怪誕城之夜》[47][48][49]。
1993年2月4日,《偷天情緣》在洛杉磯西木區霍士劇院首映。首映禮預算有限,梅利沒有參與,出席嘉賓包括笑匠魯德尼·丹澤菲爾德(Rodney Dangerfield)、女演員嘉芙蓮·奧哈拉、米密·羅渣斯(Mimi Rogers)和維珍妮亞·美臣。門票銷售收入四萬美元,事後捐給硬皮病研究基金會與轉捩點庇護所。[50]次日電影又在伊利諾州克里斯托爾湖第二次首映,隨後拍賣片中使用的道具和簽名裝備,所有收益捐贈伍德斯托克學區[30]。
電影在法國和巴西上映時分別更名《無盡之日》(A Day Without End)和《愛的黑洞》(The Black Hole of Love)[8]:8。
1993年2月12日,本片在北美洲1640家劇院全面上映,當天收入1250萬美元,平均每家7632美元。這周適逢華盛頓生日,周末假期有四天,票房升至1460萬美元,平均每家電影院8934美元。開局表現在歷年冬季上映的電影中僅次於《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1800萬美元,1992年)。《偷天情緣》上映首周登頂票房排行榜,超過上映第二周的浪漫劇情片《男兒本色》(Sommersby,990萬美元)和歷險喜劇片《貓狗也瘋狂》(Homeward Bound: The Incredible Journey,810萬美元)[51][52][53]。電影放映菲林約售出八成,觀眾意向調查顯示六成五的觀眾表示「絕對推薦」[54]。
影片上映第二周收入930萬美元成功衛冕[55],第三周拿下760萬美元,被新上映的《怒火風暴》以870萬美元擠到第二[51][56]。接下來《偷天情緣》還在票房榜前十停留四周,七周合計5760萬美元。此後影片基本是在前十以外徘徊,僅四月中旬復活節周末一度衝到第二,第15周開始在低價影院上映後再升至第七。[51][57][58]
《偷天情緣》票房總額約7090萬美元[32],雖未打破任何紀錄,但仍算得上商業成功的作品[18][59][60]。本片在1993年電影票房排行榜名列第十,第九和第八分別是《威鯨闖天關》(7800萬美元)和《巔峰戰士》(8400萬美元)[38]。如果只計算1993年末上映、大部分票房是在1994年達成的電影,《偷天情緣》收入排名第14[46]。本片在北美洲以外國家和地區的票房收入缺乏記載[32][61]。1997年,業界專家估算製片商因本片共計收入(即減去院線發行分成)3250萬美元[62]。
評價

《偷天情緣》獲評論界普遍好評[65],影院評分調查表明影迷的平均評級為「B+」(最高「A+」,最低「F」)[66]。
本片與梅利和雷米斯過去合作的作品相比變化很大[67],肯尼斯·圖蘭(Kenneth Turan)認可電影從小處着眼,情感溫和親切[67]。哈爾·欣森(Hal Hinson)聲稱本片是1982年《杜絲先生》(同樣有梅利參演)過後最出色的美國喜劇片,證明雷米斯把握喜劇時機的能力,毫不掩飾做作地呈現巧妙劇情[68]。影評人認為《偷天情緣》就像《莫負少年頭》結合超現實科幻/恐怖電視劇《陰陽魔界》[64][68][69],羅渣·伊拔將本片與同樣由梅利主演的聖誕喜劇《孤寒財主》(Scrooged)對比,兩部電影劇情都有自私到無私的轉變。伊伯特稱,與嚴酷且牢騷滿腹的《孤寒財主》相比,《偷天情緣》讓人倍感樂觀[70]。
影評人大多認為本片道德立場顯著,但對立場呈現看法不一。德森·湯姆森(Desson Thomson)感覺影片起初引人入勝,可惜最後變質成荷里活式道德童話[71]。圖蘭認為電影開頭類似荷里活傳統題材,但真摯情感足以讓觀眾堅持到底,「浪漫的純真」令影片不致落入俗套公式[67]。欣森指出,劇情呈現的道德立場溫和,不致污辱觀眾智商,也不強求認可。在他看來,菲爾為人雖有改善,但一直都很混蛋。[68]珍妮特·馬斯林(Janet Maslin)讚揚本片在多愁善感和虛無主義間保持平衡[64]。《荷里活報道》發文稱讚本片認可小鎮道德理念,而且認同這些理念能從積極方向影響菲爾[69]。《新政治家》的評論聲稱,影片融玩世不恭與樂觀向上於一體[8]:11。
部分評論批評電影基調不一,節奏欠佳,而且部分橋段持續時間太長[63]。歐文·格里伯曼(Owen Glieberman)將《偷天情緣》與時間旅行電影《回到未來》對比,感覺後者佈局更巧妙。在他看來,本片部分鏡頭更像獨立喜劇小品,而非大型作品相互配合的環節[72]。湯姆森覺得持續循環的情節對影片不利,讓人感覺電影毫無進展[71];但欣森看法截然相反,認為各個情節的微小變動足以保持觀眾興趣,逐漸呈現「極富想像力」的複雜情節[68]。評論感覺片中笑料趨於溫和,觀眾往往輕聲一笑而非捧腹不止[72][64],不過欣森倒覺得「非常好笑」[68]。《荷李活報道》指出片中笑料和諷刺內容很多,但效果都因菲爾與麗塔的愛的故事減弱[69]。還有影評人稱電影看似喜劇,背後內容其實深刻得多。伊伯特稱讚本片在喜劇外表之下包含深切情感[70],馬斯林自稱對電影的第一印象頗為輕快,但後來卻覺得「意外感人」[64]。
梅利的演出贏得一致讚譽[63][67][68][71],影評人認為是他讓菲爾的轉變真實可信,對本片成功至關重要[63][64][73]。吉恩·西斯克(Gene Siskel)認為其他演員都會導致本片淪為「糖精」(指過於甜蜜的浪漫愛情)[73]。圖蘭指出,梅利天生就讓人感覺不好惹,而且喜劇形象往往渾身是刺,令劇情不致顯得無病呻吟。他還將梅利過去的粗暴演出拿來對比,覺得新形象更加親切。[67]欣森聲稱梅利的喜劇演出達到新高度,是他讓電影更顯情真意切、積極向上。欣森還特別稱讚菲爾擁抱生活、熱心助人後依然不時口吐譏誚的形象。[68]格里伯曼認為,男主角的冷漠足以吸引觀眾注意。在他看來,梅利不適合扮演回頭浪子,但在片中表現足以讓人信服[72]。伊伯特感覺時而冷嘲熱諷的菲爾比「重新做人」後要好笑得多[70]。
影評人認可麥克道威爾的表演,西斯克聲稱她每次出鏡都讓人眼前一亮[73]。馬斯林稱讚她的演出令人心曠神怡[64]。欣森認為麥克道威爾是完美的喜劇演員,男女主角的銀幕化學反應「超凡脫俗」[68]。托布羅斯基詮釋的保險銷售員笑料十足、廣受好評[63][64]。
《偷天情緣》在1993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角逐中與《舒特拉的名單》並列獲最佳編劇提名[74],同年又獲英國喜劇獎最佳喜劇片獎[75]。1993年末,哥倫比亞影業史無前例地向影藝學院4500位評獎委員各寄去該公司九部有資格參與評獎的電影錄影帶,估計耗資40到65萬美元。《偷天情緣》就在其中,[76][77]但未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78]。
魯賓和雷米斯獲1994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獎[79]。麥克道威爾獲第20屆土星獎最佳女主角獎,《偷天情緣》獲最佳奇幻電影獎提名,但最終不敵《怪誕城之夜》;梅利提名最佳男主角獎,最後敗給《天堂過客》(Heart and Souls)的羅拔·唐尼;編劇和導演獎提名都輸給《侏羅紀公園》,最佳服裝獎提名不敵《女巫也瘋狂》(Hocus Pocus)[80]。梅利和艾略特分別獲美國喜劇獎最搞笑男主角和最搞笑男配角獎提名[81]。此外,《偷天情緣》還獲雨果獎最佳戲劇表現獎提名,最後敗給《侏羅紀公園》[82]。
後續

《偷天情緣》商業上頗為成功,但1993年11月已確定不拍續集[83]。哥倫比亞影業此前許多電影票房不景氣,但本片與1992年的《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義海雄風》和《驕陽歲月》扭轉局面[84]。電影上映後不久,作家理查德·魯波夫(Richard A. Lupoff)宣稱本片剽竊他在時間循環題材小說《十二點零一分》、以及1990年同名短片和1993年同名長片電影的創意,威脅訴諸法庭。但製片商不同意訴訟,案件始終沒有正式起訴。[6][8]:14萊昂·阿登(Leon Arden)提起訴訟,自稱曾向哥倫比亞影業提出男子一直在4月15日循環往復的構想,與《偷天情緣》類似,法官裁定他敗訴[8]:14。
梅利起初對本片很不滿意[35],他在1993年接受採訪時稱,自己希望電影重點關注喜劇和人們害怕變革而不斷重複人生經歷的基本主題,但導演卻着眼愛促使人自我救贖的力量。不過,梅利承認雷米斯有權決定劇情重點。[27]兩人持續合作近20年,共同創作的電影包括《蠱惑仔出術》、《雜牌軍東征》(Stripes,1981年)、《捉鬼敢死隊》等,但《偷天情緣》為合作劃上句點。梅利再也沒有聯繫雷米斯,甚至接受採訪都拒絕談論。[9]雷米斯此後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及梅利,其中既有批評,也有和解提議,表示做夢都希望他們還是朋友[14][35]。與兩人相熟的監製米高·山姆伯格(Michael Shamberg)推測,梅利一度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都是與雷米斯創作,或是覺得自家公眾形象完全由雷米斯主導,但在參與《偷天情緣》期間卻大失所望,頗感幻滅[9][14]。雷米斯自認能讓梅利擁有最廣闊的喜劇發揮空間,同時梅利的即興表演能力出眾,即便遇到最枯燥乏味的劇本也能化腐朽為神奇[14]。
梅利認為《偷天情緣》讓他得以展示另外一面[27]。他對過去的演出以搞笑為主、內容缺乏深度很不滿意,但遇到喜歡他作品的觀眾依然非常欣慰[27]。雷米斯認為梅利在《迷失東京》等電影中的戲劇化轉變非常顯著,對他表演才華的體現前所未有[85]。雷米斯2009年接受採訪時表示,梅利可能是對總扮演神經兮兮、活力十足的人物來挑大樑感到厭煩,想探索自身潛力[85]。他主動聯繫梅利,邀請他演出2005年的黑色喜劇《老大凍未條》(The Ice Harvest),但梅利仍然拒絕交流,由哥哥布萊恩代為拒絕。雷米斯繼續邀請,布萊恩表示梅利平時甚至不願提到雷米斯。[9]除在公眾場合短暫交流外,兩人近二十年沒有交談[9]。2014年雷米斯去世前不久兩人終於和解,魯賓稱梅利兄弟此後高度評價雷米斯[7]。
魯賓此後沒有再擔任電影編劇,他的名氣很大,但卻拒絕迎合片商要求,堅持按自我設想創作。在他看來,最有意思的故事構想和結構與傳統荷里活劇情牴觸。製作商只想在傳統情節基礎上增加魯賓的烙印,無法接受他的堅持,最終不再邀請。魯賓繼續撰寫劇本,但一直沒有進展。他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對最成功的作品還是《偷天情緣》表示遺憾。[6]
《偷天情緣》的VHS錄影帶於1993年9月初發佈,首周在出租榜上排第11,九月底超過《怒火風暴》登頂[86][87][88],直到十月中旬被《舐血狂花》和《阿拉丁》超越[89][90],是1993年下半年最成功的喜劇VHS錄影帶[91]。
《偷天情緣》的DVD於1998年面世[92],2002年的「特別版」DVD包含電影預告片、導演評論聲軌,以及電影製作幕後紀錄片《時間的重量》(The Weight of Time),內有演職人員採訪[93][94],但梅利不在其中[95]。2008年1月,影片的15周年版DVD問世[96],電影經過雷米斯監督的數碼修復,除導演評論聲軌和《時間的重量》外,還有土撥鼠主題紀錄短片、刪剪鏡頭和採訪雷米斯的內容[94][95][97]。15周年版內容在2009年再發藍光光碟,新增畫中畫功能,托布羅斯基扮成內德介紹電影和幕後故事[98]。
2018年2月,為慶祝電影發行25周年,部分影院重新上映經過修復的4K解像度版《偷天情緣》[99]。同年四月,影藝學院在加利福尼亞州比華利山塞繆爾·戈爾德溫劇院為本片舉辦持續一晚的特別放映活動[100]。修復版還製成超高清藍光光碟、藍光光碟並提供數字下載,包含花絮和15周年版相同[94]。
分析
眾多評論探討菲爾究竟困在時間循環多長時間[22][101],雷米斯一度表示電影時間距度超過十年[22]。博客發文估計實際跨度約為九年,雷米斯表示不管九年還是之前自認的十年都不靠譜,理由是冰雕、法語等特長每項都需要至少十年養成,「再考慮休息、走彎路浪費的時間,他至少需要30乃至40年」[102]。另有評論表達類似看法,估計至少需要一萬小時才可能精通某領域,根據片中已知情節和循環次數,同時考慮菲爾每天鑽研的時間,他很可能被困約1.24萬天,近34年[101]。從魯賓的劇本原稿來看,菲爾自認困在時間循環70到80年,利用書籍判斷過去的時間[3]。
雷米斯生於猶太家族,但再婚後改習佛教生活方式,接受部分佛教戒律[9][103][104]。據他透露,根據佛教教義,靈魂需要約一萬年才能進化到下一階段[7]。魯賓於2005年表示:「循環持續時長已變成奇怪的政治問題,如果直接去問製片商『循環持續多久?』他們就回答『兩周』。在我看來,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你必須感覺已經忍受某種情況很長時間……我也說不大準,但至少也有一百年,一輩子吧。」[8]:19瑞安·吉爾比(Ryan Gilbey)的電影同名著作認為,本片的一大成就便是循環持續時間模糊不定,與片中不解釋菲爾如何被困、又為何身陷其中一樣,循環持續時間就是菲爾到底需要多久才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18]。

影評人從不同角度解讀本片[6][9]。魯賓自稱無意將本片寫成靈魂寓言,只想講述人生經歷,以及身陷循環無從逃脫的處境[105]。在他看來,本片講述的「(不)只是人重複某一天,而是應該如何生活。誰的生活不是由很多天組成?又有誰不會時常感到身陷困境?」[4]菲爾在保齡球館詢問龐克瑟托尼居民,是否理解陷入困境、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是什麼感受。他說的是自身經歷,兩位居民沒有身陷循環,但完全理解他所說的處境。[64]
魯賓和雷米斯從哲學和精神角度探討本片,但兩人的設想「只是講述美好、貼心而有趣的故事」[4]。梅利認為劇本核心是人們害怕變革而不斷重複人生經歷[27],魯賓進一步指出,循環開始當天正是菲爾最倒霉的一天。時間循環強迫他改頭換面,擁抱身邊的世界和這天的每分每秒,最後這便是他最美好的一天,墜入愛河的一天。[5]梅利在2017年接受採訪時稱,《偷天情緣》的「構想如此美好有力……值得我們一再回味」,相信電影仍能激起共鳴[106]。
專業人士多年來相繼聯絡魯賓提出見解[107]。有人把本片視為基督教寓言,土撥鼠菲爾代表耶穌[107];或把時間循環視為尼采永恆輪迴哲學、猶太教精神,以及順勢療法的本質[5][6]。還有評論認為電影是希臘神話人物西西弗斯的經歷改編,西西弗斯同樣身陷每天持續不斷,直至永恆的懲罰[108]。部分文章聲稱片中數字也有重要意義[6],雷米斯對魯賓的劇本初稿及其轉世構想深感着迷[109]。作家分析片中日期,認為冬天結束代表諷刺等負面情節告終,春天代表喜劇,代表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主題,《偷天情緣》就像節日本身的預測那樣代表冬季結束、春天開始[110]:3, 7。
佛教領袖認可片中呈現的轉生意識形態。菲爾就像菩薩,達到涅槃邊緣後返回人間,幫助他人前往。猶太教將梅利擺脫時間循環視為他返回人間行使天神戒律和誡命的獎勵。基督教把菲爾的旅程視為復生,或是取得天堂一席之地的手段。法輪功宗教哲學認為影片表達的理念,是靈魂必須吸取過去失誤的教訓才能進化。[107][109][111]天主教將菲爾所處困境視為煉獄,只有無私才能解脫[104]。麥克道威爾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有如此經歷並從中學到東西該多好,我們有時根本沒有意識到生命流逝……無論信仰什麼,最後都會成為我們的人生意義所在」[109]。《偷天情緣》還可以理解成世俗童話,菲爾身陷生存危機,已經無法滿足原始的放縱,導致他身心俱疲,靠改善自我擺脫困難,進而改頭換面幫助他人[110]:16。
菲爾起初自比天神,身為氣象人生宣稱天氣就是他說了算[109]。經過多次循環他開始自以為是神,斷言神無所不能不過是活得太久,所以什麼都懂[104]。他利用知識按意願操縱形勢[103],循環還令他得以擺脫自戀帶來的自我禁錮。他不願改變自我,但卻不得不這麼做。[103]面對理想愛侶麗塔的一再拒絕,菲爾的情緒降至最低點並反覆自殺。甚至覺得自殺這麼多次,應該足以讓他變得完全不存在。雷米斯指出,菲爾正是此時開始準備改變。[103][108]
菲爾不再利用循環放縱自身慾望,轉為無私幫助他人後才擺脫循環[10]。他一再努力挽救無家可歸老人的生命,但都以失敗告終,被迫接受他不是神的現實[112]。與此同時,無論他對麗塔有多麼了解,或是通過循環學會多少特長都無法打動並贏得她的愛。只有在他不再以此為目的,真心無私地關懷、幫助他人,明知這一天很可能又會重新開始,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時,才獲得麗塔的情感認同。[9][10][108]菲爾在片頭嘲笑麗塔的為人處事,但這些特點最後都成為他欽佩和尊重的品質,菲爾一心想要時無法贏得麗塔的愛,而是逐漸變成麗塔會愛的人[113]。雷米斯希望藉此強調愛令人徹底改變的巨大力量[27][108],在他看來,《偷天情緣》代表面臨重複過去失誤的局面時,擁有改變的力量和知識[103]。
里克·布魯克海瑟(Rick Brookhiser)指出,菲爾全面認識並接受這一天後才擺脫循環,在他看來,「愛生活就要愛它的每一步」[104]。約翰·西蒙(John Seamon)認為,其他電影用回憶來思考或逃避,菲爾就在逆天潛能的回憶中生活,一切都會不斷重複,根本沒有未來。菲爾靠記憶並欣賞新細節來成長,逐漸引導自我轉變。[114]魯賓覺得菲爾擺脫循環後不會走回以前的老路,但可能會對再也沒有哪天能像最後一個2月2日般完美感到失望,就像他失去超能力一般[8]:81。
影響

影評人把《偷天情緣》評為影史經典、流行文化試金石,而且是觀眾認可度在史上名列前茅的喜劇傑作[7][115][116]。2020年,《板岩》(Paste)雜誌聲稱「只有少數電影」像本片般擁有「歷久彌新、宛如神話般的流行文化地位」[60]。影片叫好又叫座,進一步確立雷米斯的喜劇導演地位,為他贏得更多創作機遇[117][118]。接下來他繼續導演喜劇片,如1996年同樣由麥克道威爾主演的《3個茶煲1個佬》(Multiplicity),1999年的《教父咪搞》和2000年的《魔女搵老襯》[9][118]。《偷天情緣》是證明梅利演技的作品,讓他不再只是喜劇演員,戲路大幅擴張,主演愛情片同樣真實可信。本片是他演藝生涯的轉捩點,此後開始演出眾多嚴肅題材電影,如1998年的《撬牆腳》、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的《迷失東京》,以及2012年的《小學雞私奔記》。[18]魯賓2007年開辦博客,發文虛構他和菲爾·康納斯的對話,聲稱菲爾退休後住在新墨西哥州陶斯附近山腰。魯賓還在哈佛大學教授多年編劇。[6]
電影對伍德斯托克和龐克瑟托尼影響巨大且經久不衰。伍德斯托克在影片上映後開始舉辦土撥鼠日節慶活動,其中包括名叫伍德斯托克·威利(Woodstock Willie)的土撥鼠[33]、電影放映和取景地點徒步旅行[36]。節慶活動約吸引一千遊客前來,阿爾伯特、魯賓和托布羅斯基都曾亮相[7]。龐克瑟托尼此前的慶祝活動僅有數百人關注,電影發行後數以萬計。影片上映次年,3.5萬餘人到該鎮觀看土撥鼠日活動[4][7]。當地居民感謝電影對小鎮的影響,同時堅信遊客關注焦點依然是土撥鼠菲爾和長久堅持舉辦的節慶活動[7]。伍德斯托克的重要取景地後來裝上牌匾,紀念菲爾遇見內德、菲爾踩入大水坑,以及菲爾與麗塔在城鎮廣場小亭共舞的情節[33][119]。
影迷、哲學家和宗教領袖直到2016年還在給魯賓寫信,其中既有普遍信件,又有佈道講演詞和論文。精神科醫生向病人推薦本片,甚至還有癮君子來信坦承電影讓他們更加充分地意識到自身困境,就像男主角一樣身陷循環。[4][6]梅利在電影上映多年後改變立場,聲稱《偷天情緣》「可能是我最好的作品」,「也可能是哈羅德最優異的作品」[18][8]:86。2018年,托布羅斯基聲稱梅利在本片中的「喜劇演出能在電影史上名列前茅……他可以在同一部電影中既演好人又當反派,呈現美好和可怕都能遊刃有餘……在我看來只要世上還有人拍電影,他就能脫穎而出」[7]。
总结
视角
眾多評論將本片評為影史傑作[104][120][121][122]。電影參考叢書《死前必看的1001部電影》(1001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寫道:
……天才般的喜劇片——或許也是20世紀90年代最優異的喜劇片……比爾·梅利很可能交演出藝生涯最美好、最溫暖的答卷……劇情別出心裁,而且又因完全沒有解釋更上一層樓……還有高明的橋段,如每天早上都在廣播電台同樣的笑話段子和雪兒夫婦歌曲(《寶貝我了解你》)中醒來;斯蒂芬·托布羅斯基扮演的保險業務員內德·瑞爾森煩人至極,令人拍案叫絕;預先知道事情會如何進展等。《偷天情緣》融高明巧妙和捧腹笑料於一體——喜劇難得如此完美。[123]
2004年,《紐約客》宣佈《偷天情緣》是雷米斯的代表作[9]。伊伯特起初為本片評級三星,但在2005年的《偉大電影》The Great Movies系列著作中升至最高的四星[5][124],自承過去低估影片,強調梅利的演出對本片至關重要[6][120]。專欄作家喬納·戈德堡(Jonah Goldberg)同年宣佈《偷天情緣》是過去40年間少有的傑作,稱讚影片如同《莫負少年頭》,非常振奮人心且歷久彌新,程度史上少有[104]。2009年,本片入選文學理論家史丹利·費什(Stanley Fish)評選的美國十大佳片。在他看來,喜劇與「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這種哲學問題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本片中卻和諧共處、相輔相成,簡直令人不敢相信。[125]。2020年, 「Collider」網站也將本片評為影史傑作[47]。《衛報》認為影片經久不衰,主要魅力源自類似艾比尼澤·史古基1843年小說《孤寒財主》重新做人的經典情節,電影沒有解釋時間循環的原因,進而擺脫主流電影俗套[18]。
2000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百年百大喜劇片,《偷天情緣》排第34[126]。2005年,美國編劇工會評選過去75年間101部最佳電影劇本,本片名列第27[127][128]。2008年,美國電影學會向1500名電影從業人員開展民意調查,《偷天情緣》在所有奇幻片中排名第八[129][130]。同年《帝國雜誌》評選史上電影五百強,本片名列第259位[121]。2014年,《荷李活報道》邀請2120名電影業界人士評選史上最佳電影,《偷天情緣》排第63[122]。2015年,美國編劇工會評選101部最搞笑的劇本,本片僅次於《熱情如火》和《安妮荷爾》名列第三[131][132]。2017年,英國廣播公司向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253位評論家(118男135女)徵求意見,評選史上最風趣的一百部電影,《偷天情緣》僅次於《安妮荷爾》、《密碼114》與《熱情如火》名列第四[133]。
影片登上眾多媒體的史上最佳喜劇片榜單,如《帝國雜誌》排第一(2019年)[134],《Time Out》列第五(2020年)[135],爛番茄第十[136],IGN第11(2018年)[137],《板岩》第18(2018年)[138],《每日電訊報》第23(2017年)[139],反學院派(Film School Rejects)網站(2019年)和《時尚》雜誌(2018年)入選但未排名[140][141]。爛蕃茄還在評選兩百部必看電影時把本片排在第86位[142]。影片入選眾多20世紀90年代電影傑作榜,其中IndieWire排第四(2017年)[143],《板岩》第五(2019年)[144],《滾石》第11(2017年)[145],《入圍名單》(ShortList,2020年)第13[146],《影音俱樂部》第15(2012年)[147],爛蕃茄第28[148],《偏鋒雜誌》第41(2012年)[149],英國電影協會第55(2020年)[150],《Time Out》(2019年)上榜但未排名[151]。根據爛蕃茄收集的83篇評論文章,電影「新鮮度」達九成六,平均評分8.11(最高十分),網站共識評述寫道:「巧妙、甜蜜且充滿創意,《偷天情緣》在突出梅利戲劇表演天賦的同時,又為觀眾帶來足夠歡樂」[152]。Metacritic收集的15篇評論綜合評分72(最高100),代表「普遍好評」[153]。

威廉·戈德曼1993年表示,《偷天情緣》屬於十年後人們還會記得的那類電影[5]。同年德森·湯姆森宣稱,美國國會圖書館永遠都不會把本片選入國家影片登記表[71]。2006年,本片因「文化、歷史和美學領域的顯著成就」,入選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154]。
電影人對本片交口稱讚,有些還稱影片對他們的事業頗具啟發,如大衛·歐·拉塞爾、特里·瓊斯[18]和傑伊·羅奇(Jay Roach),其中羅奇自稱人生因本片改變[9]。吉蓮·威林(Gillian Wearing)讚揚電影結構別出心裁,哲學意味閃爍智慧光芒,是她非常喜歡的作品[18]。影片大獲成功,令奇幻題材加速融入主流喜劇片,為將來的奇幻喜劇《大話王》、《真人Show》,以及《命運自選台》打下基礎[18]。
「偷天情緣」成為英語典故,意指一再發生且令人厭煩的單調情境[18][155]。字典提供兩種含義,一指節日,二是「不斷重複或看似不斷重複的情況」[156][157][158],實際應用通常指翻來覆去不斷反覆的老生常談[158]。歌手、體壇名將、笑匠、演員、政治家[116][159]、大主教[8]:86,乃至前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囚犯都曾使用該詞,其中有些還很不恰當[160]。1996年,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向駐波斯尼亞美軍演說時引用該詞[161]。2020年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媒體用「偷天情緣」意指為阻止病毒傳播採取的檢疫與隔離措施[162][163]。
片中人物困在某個時間段的敘事構想可以追溯到1904年,在流行文化、特別是科幻小說中較為多見[6][115],但本片上映後才為公眾普遍了解。此後許多電影採用時間循環,如《婚前性行為》(Naken,2000年)、《危機解密》(2011年)、《異空戰士》、《死亡無限LOOP》和續集、《棕櫚泉不思議》(Palm Springs,2020年)[164][165],以及電視劇《輪迴派對》[164]、《吸血鬼獵人巴菲》、《天間叛徒》和《X檔案》[166]。這些作品的核心人物大多存在缺陷,必須自我進化才能擺脫時間困局[164]。《偷天情緣》的影響極其顯著,「TV Tropes」網站將上述敘事手法稱為「偷天情緣循環」[166]。據魯賓回憶,電影劇本的創作過程頗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故事本身簡單而真實,能從各種不同角度和方式講述[4]。本片敘事手法的影響範圍不限於影視,1998年的小說《關於男孩》(About a Boy)[8]:7、克雷格·大衛歌曲《七天》(7 Days)的音樂視頻都有時間循環,《異世奇人》廣播劇《調頭》(Flip-Flop)中的普克蘇托尼行星也是如此[8]:85。
2016年2月2日,英格蘭利物浦影迷聚在一起反覆觀看本片達24小時[167],此後每年2月2日,天空電影院(Sky Cinema)都會24小時循環播放本片,僅2017年例外[168][169]。2018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度放映35名文學和宗教學者投票選出的電影,其中第一部就是《偷天情緣》,許多學者都想為影片撰寫介紹文稿,以致為此發生衝突[104]。
2024年11月20日,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關於中東局勢及巴勒斯坦問題的會議中,稱聽美國代表羅拔·A·伍德說話好像在看電影《偷天情緣》一樣重複,因為伍德一直重複講俄羅斯因為入侵烏克蘭而無權指責任何國家。[170]
改編作品
蒂姆·明欽(左,2012年)、馬修·沃楚斯(右,2014年)與丹尼·魯賓合作創作電影同名音樂劇
1993年電影發行後不久就有報導宣佈本片確定不拍續集[83]。2004年的意大利電影《鸛日》(È già ieri)是《偷天情緣》重拍片,魯賓是該片故事創作人[6][25]。麥克道威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梅利完全沒有這方面意願,所以本片不可能拍續集[171]。2020年2月2日,托布羅斯基、梅利和哥哥道爾在第五十四屆超級盃的吉普角鬥士廣告中亮相,扮成各自在《偷天情緣》中的角色。廣告在伍德斯托克攝製,再現片中場景,還有菲爾困在時間循環的情節,主要內容是他駕駛吉普角斗士與土撥鼠菲爾一起遊覽龐克瑟托尼。[172][173]梅利聲稱這是他演出的第一和最後一支廣告[174]。2020年4月,吉普角鬥士發佈多種修改版廣告,提倡2020年新冠病毒病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梅利為廣告修改提供創作建議[162][175]。
魯賓在電影上映後的幾年裏參與同名音樂劇改編,一方面找事兒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參與音樂劇創作不違反當年和哥倫比亞影業簽署的合同[4][6]。2003年,史蒂芬·桑坦表示有意參與音樂劇創作,但始終沒有落實[176]。2012年,馬修·沃楚斯(Matthew Warchus)和蒂姆·明欽主動聯繫魯賓,後者已完成敘事大綱、笑料和精心挑選的12首歌曲[4][6],只是沒有聘請作曲家推動項目更進一步。音樂劇《瑪蒂爾達》(Matilda the Musical)大獲成功後,沃楚斯、明欽和魯賓合作多年創作《偷天情緣》音樂劇[6],2016年8月在倫敦舊維克劇場首演並獲普遍好評[6][177],百老匯版2017年開始演出[178]。劇目獲2017年羅蘭士·奧利花獎多項提名,最後拿下最佳音樂劇男主角和最佳新音樂劇獎[179]。魯賓和默里兄弟曾在2017年前往觀看百老匯版演出[180]。
2019年9月,西班牙龍舌蘭工作室開發的本片電子遊戲續作《偷天情緣:有其父必有其子》(Groundhog Day: Like Father Like Son)問世,索尼影業虛擬實境發行,支持PlayStation VR、Oculus Rift和HTC Vive平方。玩家控制的小菲爾·康納斯是片中菲爾之子,在父親的陰影下長大。小菲爾在龐克瑟托尼陷入時間循環,必須改善自我、幫助他人才能贏得自由。[181][182][183]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