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制鹼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合制鹼法又稱侯氏制鹼法(英語:Hou's process),用於在工業上製取純鹼(Na2CO3),由中國化學家侯德榜於1939年發明,是世界上廣泛採用的制純鹼法。

具體過程為:在飽和氨鹽水中(氨氣氯化鈉都達到飽和的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從而發生如下反應:

反應中的碳酸氫鈉由於溶解度低而析出,可以進一步煅燒分解為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碳可以再次進入反應重複利用。

為了獲取存留在溶液中的氯化銨,在廢液中加入氯化鈉,並在30-40℃下向廢液中通入氨氣,然後降溫到10℃以下,由於氯化銨在30℃時的溶解度比氯化鈉大,而在10℃下溶解度比氯化鈉小,以及同離子效應,使氯化銨從母液析出,其母液又可作為下一次制鹼的原料,重複利用。

所謂「聯合制鹼法」中的「聯合」,指該法將合成氨工業與制鹼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氨時的副產品二氧化碳,革除了用石灰石加熱分解來生產的氨鹼法,簡化了生產設備。此外,聯合制鹼法也避免了生產氨鹼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產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銨來回收,相比於氨鹼法更環保。

聯合制鹼法也存在不足。較氨鹼法而言,它的用氨量較大,在有些情況下不適用。

聯合制鹼法作為一種標誌和象徵,一直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勵志讀物的典型事例。輿論宣揚的聯鹼工程存在一些偏差。根據中國純鹼工業協會 2008 年底的統計資料,目前中國的純鹼生產主要有三種方法,氨鹼佔48.42%、聯鹼佔45.19%、天然鹼加工佔6.39%。在國際純鹼行業,除了美國有大型的天然鹼加工公司,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外,氨鹼法仍是合成純鹼的主要生產方法。和很多文獻描述的不相符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從未完整地把這項技術輸入到其他國家。聯合制鹼在國外的應用情況大致是,日本有幾家聯合制鹼工廠,現已關閉,印度有一個小廠在運行,印尼也安裝了一套聯合制鹼裝置。總體來說,中國以外的地區,對聯合制鹼法缺乏熱情。

參考資料

  • 劉翊綸,任得厚。《無機化學叢書》第一卷,稀有氣體鹼金屬。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年。
  • 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 《无机化学》 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ISBN 978-7-04-019326-8.
  • 葉 青:《聯合制鹼工程在中國 》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