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組
軍隊的編制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火力組(英語:fireteam),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又被稱為伍,是軍隊中單兵以上最小的戰術編制單位,屬於班以下的非正式編制。
根據任務要求,典型的火力組由四名或更少的成員組成,以美國陸軍為例:一名自動步槍手、一名擲彈兵、一名步槍手和一名指定的組長便是一個標準的火力組。每個火力組組長的作用是確保火力組作為一個有凝聚力的單位運作。兩到三個小分隊編成一個小隊或班,由一名班長領導,協同作戰[2][3][4][5][6][7]。從歷史上看,擁有有效火力組組織的軍隊,其步兵部隊在戰鬥中的表現明顯優於傳統上大型部隊作戰的國家。
概念
火力組的概念是基於步兵作戰中戰術靈活性的需要。一個火力組能夠作為更大單位的一部分進行自主行動。火力組的成功運用得益於對士兵的高質量小分隊訓練、火力組成員共同作戰的經驗、充足的通信設備以及為團隊提供戰術領導的高素質士官隊伍。
這些要求使得火力小組概念被更專業的軍隊成功使用。對於採用大規模步兵編隊或大量徵兵的軍隊來說,它的用處不大。徵兵使得火力組的發展變得困難,因為團隊成員隨着時間的推移積累經驗並建立個人聯繫,從而變得更加高效。
在戰鬥中,在攻擊或機動時,火力小組通常會散佈 50 米(160 英尺)的距離,而在防禦陣地時,火力小組可以覆蓋其武器射程或能見度極限(以較小者為準)。在開放地形中,一支有效的團隊可以覆蓋最遠 500 米(1,600 英尺)的範圍,但在沒有特殊設備的情況下,探測範圍將限制其有效性超過 100 米(330 英尺)左右。只要其主要武器保持可用,一個團隊就是有效的。
各國軍隊應用
在加拿大陸軍中,「火力組」是指兩名士兵配對進行火力和移動。兩個火力小組組成一個「突擊群」,類似於大多數其他軍隊對火力組的理解;兩個突擊小組和一個由一名駕駛員和一名炮手組成的車輛小組組成了一個由十名士兵組成的小組[8]。
美國陸軍非常重視火力組這一概念[9][10][11]。根據美國陸軍的操典,一個火力組包括4名士兵[12][13][14][15]。

埃文斯·卡爾遜被認為是將火力組帶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關鍵人物。卡爾遜曾三度造訪延安,參觀了八路軍總部,並與八路軍游擊隊一起穿越中國內陸數千公里。他在此期間經常步行或騎馬穿越最危險的地形,生活條件同樣原始[16]。八路軍游擊隊對抗日軍的戰術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國後,卡爾遜被委任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突襲兵團第二營的營長,卡爾遜採用了路易·艾黎的中國工業合作社的「工合」(英語:Gung Ho)一詞作為該營的營訓[17]。「工合」也成為了海軍陸戰隊突襲兵團著名的口號。卡爾森採用了類似於中共軍隊「官兵平等」的思想和團隊建設的方法,具體表現在對待軍官和士兵一視同仁,以作戰能力而不是軍銜的高低來評判軍人的優秀與否[17]。而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班組影響更深遠的是,卡爾森還改變了其基本構成,摒棄了海軍陸戰隊操典規定的八人步兵班,而是由一名班長和三個三人「火力小組」組成的十人步兵班,每件都包含一支勃朗寧自動步槍、一支湯姆遜衝鋒鎗和一支M1加蘭德步槍[17]。其戰術在梅金島奇襲中初露鋒芒,並在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塔拉瓦戰役與塞班島戰役中廣泛應用。
雖然突擊兵團在1946年被裁撤,但火力組的概念並未在海軍陸戰隊就此終結,在後續美國參與的戰爭中,海軍陸戰隊基本保持了類似的編組模式。時至今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條令規定,任何火力組將至少包括2人,最多4人,以下是縱隊時火力隊的排列:
在歷史上長期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顧問援助的越南人民軍也將解放軍的三三制戰術(越南語:tam tam chế)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過來,組建了自己的火力組[18]。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火力組又被稱為伍。伍是一個非正式單位,由於非正式,故一般約以3到5人為一伍(顧名思義,但戰場變化多端,視情況常不同),一個班可分為三伍(機槍伍長為副班長),多以服役年資資深或能力優異的士兵(如一等兵或上等兵)帶領該伍,或拔擢接受伍長訓(准下士)後,做戰鬥戰術指揮及班排組織之協調,對體能有適度要求,基本要求對於班排建制內之多人武器,必須熟練操作及保養,在作戰時帶領自己的伍(小組),完成班長交付之任務,在班長/副班長有出缺、陣亡、失蹤時代理其職務(僅暫行代理班長職,除非獲得戰場晉升)。
通常伍是因應作戰任務需求,在戰鬥或演練中從班中分拆出來,由班長依照作戰任務,以及相關一切情狀指揮伍長分佈運用兵力,以收成效。


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其最早的「火力組」編制來源於林彪元帥發明的三三制戰術[19]。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經常以密集隊形衝擊日軍的堅固陣地,從而產生嚴重的傷亡。林彪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了在中高級指揮官戰略上注重集中優勢兵力(即著名的「一點兩面」)原則上,低級指揮官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19]。具體部署如下[19]:
- 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韓戰,是解放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在韓戰早期,一個火力組主要的編成如下[20]: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