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代日本基於律令制所設的地方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令制國(日語:令制国/りょうせいこく Ryōseikoku */?),是古代日本基於律令制所設的地方行政機關,或稱律令國(日語:律令国/りつりょうこく Ritsuryōkoku */?)。在飛鳥時代到明治時代間,令制國是日本地理區劃的基本單位。後來令制國已不復作為行政區名使用,僅作為地理區劃名稱使用,然而近年來其在地理區劃名稱的使用上也逐漸被都道府縣所取代。
在令制國仍被用作日本的行政區劃和地理劃分的基本單位時,無論是在正式稱謂還是民間慣稱中,都僅將令制國稱為「國」。20世紀時的日本人曾把國稱為「舊國」、「舊國名」[註 1]。
「令制國」一詞,本是20世紀末日本歷史學界用詞,自1970年代起便有使用。在日本律令制中,基於令而定的制度被稱為「令制」,因此基於令制劃分的國就被稱為「令制國」。但是「令制國」一詞的詞義在吉川弘文館於1984年(昭和59年)2月出版的《國史大辭典 第4卷》中,仍然被收錄到「國」一詞之中,且沒有收錄「國」也有「令制國」這一稱謂的說明。
在令制國成立之前,古代日本曾有一段由土著豪族世襲擔任的國造治理的「國」和由縣主治理的「縣」統治的時期。與這兩者皆是由地方小領主治理所不同,令制國則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國司治理。
《日本書紀》中,有在大化元年(645年)難波宮推行大化革新之際,向東國派遣國司的記載。在飛鳥京跡中出土的木簡削片上,也被發現記載有「伊勢國」「近淡□(海)」等字樣,若採信《日本書紀》的記載,便可以推測出日本至少在遷都至藤原京之前,便已成立有一定程度上的令制國。
然而,1967年12月,在出土於藤原京北面外側護城河的木簡上,發現記載有文字「己亥年十月上捄國阿波評松里□」(此處的己亥年為公元699年),為日本歷史學界持續多年的郡評論爭劃下了休止符[註 2],也證實了《日本書紀》中所述的在一些在大化改新中推行的政策,不過是後世的美化之辭。同時也確認了大部分令制國的確切成立時間,應是在大寶元年(701年)制定大寶律令之後。
因此,令制國的最早成立時間應為大化元年(645年)、最晚成立時間則是大寶元年(701年),也有可能是這段期間日本制度階段性變化的產物。
分割自丹波國、凡河內國、筑紫國、火國、豐國的令制國,一般被認為是直接從原五國領域範圍中分割而來。但除此之外的國,則並非是隨令制國成立而直接將其分割,而是因各自各異的緣由才在其之上成立後來的令制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