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文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仙游文庙map

25°21′49″N 118°41′38″E

快速預覽 仙遊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仙遊文廟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仙遊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清
編號第七批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關閉

仙遊文廟,位於中國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鯉城街道師範路1號,是一座文廟建築。該文廟始建於唐朝北宋時期遷於現址,此後歷朝歷代均有重修,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該文廟佔地面積約為7600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大成殿明倫堂等。2013年,仙遊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仙遊文廟最早建於唐朝開元年間,其位置位於清源縣[a]城西側。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時,仙遊文廟搬遷至今址,並建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其東西兩側的日新亭和中鵠亭,此時明倫堂位於大成殿北側。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儒學一度被廢,仙遊文廟被挪用做地方軍器製造所。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仙遊文廟得以重建,並先後於乾道年間和淳熙年間得到重修。嘉定年間,仙遊文廟修建了大成門和鄉賢祠[1]元代時,仙遊文廟一度遭到山賊毀壞,至正二十年(1360年)時重建大成殿,並重新塑造了孔子四配十哲的塑像。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大殿東西兩側改為日新亭和時習亭。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文廟在大風中遭受嚴重損毀,後得以重修。文廟在戰亂中被毀後重建。康熙十七年(1678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文廟再次遭受大風損毀,並得到重建,是為現存主要建築結構。明倫堂也在這次改建中被遷至大成殿東側[2]中華民國時期,仙遊文廟先後被挪用做當地中小學校舍、政干所所址等[1]。1980年,仙遊文廟被列為仙遊縣文物保護單位[2]。1985年,福建省文化廳撥款重修仙遊文廟。1996年,仙遊文廟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2006年起,仙遊文廟開始全面重修,2006年底,文廟基本完成周邊建築拆除、平整土地等前期工作。仙遊縣當地幾位老人為此籌款近400萬元人民幣。相關維修工作於2009年正式完工[3][4]。2013年,該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結構

仙遊文廟整體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76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綽楔門、泮池和泮橋、戟門、甬道和月台、大成殿、磚埕、崇聖祠。綽楔門又稱大成門,為仙遊文廟正門,其上有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陳至立題寫的門額,門前的柱子均有白石雕龍。門內兩側均有清代磚雕,分別為「祥麟威鳳」和「神龍靈龜」圖案。綽楔門北側為泮池呈半月形,其上的泮橋為南北走向的平梁式石橋,配有石扶攔。泮池北側為戟門,頂部為懸山頂抬梁穿斗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戟門西側為鄉賢祠,東側為名宦祠,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穿斗式結構建築。戟門北側為甬道和月台,其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西廡。[2][6]

甬道和月台北側為大成殿,是為仙遊文廟的主體建築。該殿頂部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結構。整座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東西長約17米,南北長約16米。屋頂上有燕尾脊,脊上裝飾有五爪圓雕龍,正面重檐正中懸掛大成殿豎匾。殿門外各有兩對青石龍柱,每根柱子高4.5米,直徑0.6米。大殿內部中心為八方形重拱藻井。大殿由內而外一次懸掛有清代皇帝御書匾額的複製品,分別為清文宗題寫的「德齊壽載」、清仁宗題寫的「斯文在茲」、清高宗題寫的「與天地參」、清聖祖題寫的「萬世師表」和清世祖題寫的「生民未有」。崇聖祠位於大成殿北側,懸山頂穿斗式結構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祠前西側為文昌閣,祠後側為藏書閣。此外,在大成殿東側建有明倫堂,是懸山頂穿斗式結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與堂前露台、東西兩側迴廊、南側的儀門和儀門前的墨池組成了一個獨立的建築群。[2][6]

圖片庫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註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