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魚紋彩陶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魚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器,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1],是已發現的十件人面紋器物中最精美者[2],在半坡遺址出土文物中最為寶貴[3],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材質為細泥紅陶,高16.5厘米,口徑為39.8厘米,敞口卷唇,口沿處繪有間斷黑色綵帶,內壁則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國家一級文物,被認爲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收錄於國家文物局於2013年8月19日發佈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4]。曾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一集出場[5]

快速預覽 人面魚紋彩陶盆, 時代 ...
關閉
Thumb
盆內側圖案
Thumb
人面魚紋細節

出土與收藏

1953年春,半坡遺址被發現,隨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4年至1957年對半坡遺址進行了五次考古發掘[3]。1955年至1957年,半坡遺址共出土了七例人面魚紋彩陶盆[6],但之後並未有新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7]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06年6月首次調回西安半坡博物館參加展覽[2]

外形與圖案

人面魚紋彩陶盆呈紅色,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盆口處繪有間斷的黑綵帶,內部繪製有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為圓形,頭頂有類似髮髻的尖狀物體和魚鰭形裝飾,額頭右半部分塗黑,左半部分為黑色圓弧形,眼睛細而平直,鼻樑短,呈倒T形。雙耳部位外側各有一條部分塗黑的小魚。緊貼人面輪廓,嘴巴左右兩側也各有一條較大的變形魚紋,魚頭與嘴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銜着兩條魚。除此以外,在兩組人面魚紋間,還有兩條位置對稱、朝向相反的大魚。

人面魚紋彩陶盆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魚紋。仰韶文化的日用陶器上常彩繪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因而又被成為「彩陶文化」[8]。人面魚紋,以及其他帶有人面、魚、蛙等圖案的彩陶盆在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北首嶺遺址等都有所發現。人面魚紋的具體含義尚不明確,目前的主要觀點有:

  • 人面魚紋象徵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因為仰韶文化中帶有人面、魚、蛙等圖案的彩陶盆多覆蓋在嬰兒瓮棺,而成人瓮棺葬與成人墓中未有這種彩陶盆發現,有觀點認為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埋葬兒童的葬具[9],可能與遠古人們的生死觀有關[10]
  • 人面魚紋寓意仰韶文化的生育巫術,有祈求生殖繁盛的寓意,正也符合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殖祝福的含義[11]
    • 有更深入的解讀認為,人面魚紋圖案實為嬰兒出生。人面為剛出生的嬰兒,頭頂的魚鰭形裝飾意為嬰兒毛髮,雙耳外側的小魚也是生育巫術的反映,寓意嬰兒一出生就能聽到巫師的召喚,人面上部的尖頂與下部的圖案指女性外生殖器,象徵嬰兒已經分娩。兩組人面魚紋間的兩條大魚則有魚圖騰崇拜、祈求繁衍子女等觀點[9]。根據考古發現,仰韶文化中嬰兒夭折率較高,人面魚紋也能與氏族部落渴望嬰兒出生的心理印證[12]
  • 人面魚紋與原始巫覡文化有關,人面實為巫師,雙耳兩側的小魚實為束髮器或者巫師專門佩戴的裝飾,嘴部特徵可能為面部化妝[6]
  • 人魚合體寓意魚被充分神化,人面魚紋是加以崇拜的圖騰。人面魚紋反映當時人們喜愛鯨面紋身,或常有這種類似的化妝式裝飾[12]
  • 人面魚紋與部落生產相關;
    • 人口銜魚圖案意為人們祈求在漁獵季節有更大的收穫[12]
    • 人面兩側的魚指人在水中游泳捕魚,網紋圖形是某種捕魚工具[10]
  • 人面魚紋為另一種人面魚身紋的簡化或雛形[10]
  • 人面魚紋實為月相圖。仰韶文化出土的人面魚紋圖案中的人面額部的黑白情況共有五種,分別代指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晦朔不見、新月五種月相,例如人面魚紋彩陶盆中,人面額部左側全黑、右側底部為黑色圓弧且其餘全白指的是上弦月,因為上弦月出現在天穹右方。兩組人面魚紋間的大魚魚頭的旋轉方向表示月相循環。伴有魚紋可能是因為當時人們對於月亮的知識來源於漁獵生活[13],也可能是因為當時人們有月亮崇拜[14]
  • 有觀點認為,人面魚紋表明當時人們已有天干知識並通過北斗制歷授時[6]。還有觀點認為,人面魚紋彩陶盆盆口的十字符號反映了中國古代宇宙觀[15]

除此以外,還有龍虱說、魚神說、頭上裝飾飛頭豐收說等學說[9]

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之一的貝貝的頭部紋飾即源自於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3]。人面魚紋也是西安半坡博物館的標誌。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