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人海戰術,是一種大批兵力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對方戰線的戰術。具體形式是以大量密集步兵向對方衝鋒,目的是衝入對方戰線,以近戰使得對方難以靠火力殲敵。[1]
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學教授歐道德博士(英語:Edward C. O'Dowd)[2]定義「人海戰術」為「在沒有掩護或偽裝下,大量步兵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對方戰線。它的目的是衝入對方戰線,使得對方難以使用火力殲敵,以近戰擊潰對方或迫使對方撤退。」[3]
在近代戰爭中,由於自動武器、砲兵與空對地的優勢火力,使得人海戰術容易造成進攻一方傷亡慘重。人海戰術要成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有很大比例衝入對方戰線,才有足夠的兵力進行近戰[3]。
「人海戰術」並非正規的軍事戰術術語,是對近代歷史上一系列以數量巨大的人員消耗換取其他方面優勢,包括時間、空間、進攻或防守機會的戰術的總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多打少,以眾欺寡。
冷兵器時代,交戰雙方對壘時主要依靠士兵,集中優勢兵力,依靠數量的優勢衝擊對方薄弱環節取得突破點的做法是正規戰術的一種。它的基礎是集中優勢兵力,以數量增加整體的實力,在軍事上是一種常見和有效和戰術。[4]以較多的兵力衝擊對方除了產生心理上的震懾以外,以較多的的兵力衝擊能減少敵方反擊的時間,加快敵方戰鬥人員減少的速度,從而減少己方傷亡。
十九世紀以後,隨着熱兵器的殺傷力飛速增強,戰力與人數的相關性降低,而與武器裝備以及彈藥數量相關。現代火器的強大殺傷力使得採用人海戰術時候的傷亡大增。人們意識到人海戰術的可用性在高效殺傷的熱兵器時代已經開始降低。而重機槍的出現和步砲協同的作戰方法也使得人海戰術中的密集步兵衝鋒逐漸改為小股單位分散衝鋒,以達到更高效率。人海戰術開始被用來特指在狹隘的戰場中投放大量兵力,不惜傷亡達到戰術目標的行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少戰役中仍然有人海戰術的使用,也造成交戰雙方的重大傷亡。戰後,1950年代在韓國的戰役中此說法廣為流傳,但與實際志願軍的作戰形式相差甚遠,中國是採用三三制戰術,集中火力攻擊敵方弱點後,就在掩護下快速佈局後方破壞行動,並誘敵由後續部隊反追擊追擊者,不斷重複多地集體突擊逃逸偷襲的過程,透過輪流安排夜襲小型據點後逃跑,儘可能減少傷亡以保持長期騷擾,中國人利用輪班制長時間上工的方式,使聯合國軍連續在冬季的深夜中高強度作戰而崩潰,因此形成所謂人波戰術的說法,而非一次性朝向敵人陣地猛攻[5]。
20世紀初,日本在日俄戰爭時,發動旅順戰役,其目的就是要奪取作為制高點的203高地作為砲台,以轟擊俄國艦隊。日軍沒有像俄國那樣精良的裝備,在榴彈砲運來之前,只能用臼砲攻打俄軍的防禦工事,連機槍與手榴彈數量也遠遜於俄軍(日軍的機槍已屬舊式,俄軍則有馬克沁重機槍)。日本陸軍將領大山巖、乃木希典等人為了及早攻破旅順,前後投入約14萬兵力進攻,結果日軍傷亡達5萬9千餘人;俄軍也傷亡慘重,而且在後續的會戰中,雙方都動員超過20萬的兵力交戰,且有相當慘烈殘暴的刺刀肉搏。[6][7]
一戰過後,蘇軍發展出大縱深作戰理論﹐將兵力分為數波寬數公里的散兵線,以大量連續、快速的攻勢瓦解敵軍防禦,廣義上也可看為人海戰術的應用。代表性的有二戰前的諾門罕戰役,雖然在大清洗過後一度被束之高閣,不過在感到德國的威脅和蘇芬戰爭後,發覺久無戰爭的紅軍隱藏的弱點後,再度成為蘇軍的主流陸軍學說。自巴巴羅薩後經過大量戰鬥經驗的完善,在東線戰場中後期得到了巨大的成果,如於匈牙利與南俄的戰爭。
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對美軍發起的人海攻勢,齊聲大喊萬歲後開始衝鋒聞名,被稱為萬歲衝鋒。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利用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國內政局動盪之際,調集三路大軍向伊朗發起進攻,短期內攻佔伊朗大量地區。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由於準備不足和伊朗國內大批職業軍官遭到迫害等諸多因素使得伊朗軍隊在前線頻頻失利。為了反擊伊拉克軍隊,由「伊斯蘭革命衛隊」大批伊斯蘭教徒和青年學生組成的伊朗軍隊在「為真主打贏聖戰」的信念鼓動下,以大批步兵以自殺式衝鋒的方式,踏過伊拉克軍隊設置的雷區,攻堅伊拉克陣地。即使伊拉克軍隊使用毒氣也在所不顧,最終造成雙方巨大的傷亡。在巴斯拉近郊的戰鬥中,由於戰爭已進入伊拉克領土,因此,伊拉克士兵作戰十分勇敢,陸海空協同作戰水平也大大提高。因此,雙方士兵的傷亡十分慘烈。中國的戰地記者在他的書中是這樣描寫的,「陣地上大量的屍體一堆堆,一片片。偶爾坐到一個土堆上,直覺得底下軟乎乎的,低頭一看,土堆邊露出幾個人指頭。」
在2020年開始的提格雷戰爭中,交戰雙方均被指使用了人海戰術。埃塞俄比亞政府指責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把平民推上前線實施人海戰術,並指中央政府一方也可以採用人海戰術對付人海戰術。Alex DeWaal宣稱中央政府一方自2021年6月大敗後實施人海戰術。Martin Plaut宣稱中央政府一方把大量訓練不足的士兵投入戰場,以人海戰術試圖突破提格雷軍戰線。[8][9][10]
海灣戰爭的經驗表明隨着科技的進步,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隨着新的軍事理論的出現和大量精確制導武器投入戰場,傳統的機械化巨型兵團已逐步失去發揮的空間。但美軍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結果表明,陸軍依舊是在最後決定勝負的關鍵。因此,現今軍事強國的陸軍非常重視陸軍的空中化建設和遠程投送能力。他們對自己軍隊在未來戰爭對軍隊的基本要求,就是數位化和快速反應及遠程投射能力。
有觀點認為,現代戰爭中人依舊是左右戰爭的關鍵,因為無論多麼先進的武器,最終都操作在人手中。在雙方軍隊的技術(數位化)水準持平的情況下,數量優勢(技術裝備)依然是左右戰爭的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