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小傳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亨小傳》(英語:The Great Gatsby),出版於1925年,是美國作家法蘭西斯·史葛·費茲傑羅所寫的一部以19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故事主要講述了年輕而神秘的百萬富翁傑·蓋茨比對黛西·布卡南的執着追求。該小說是費茲傑羅最偉大的作品,探討了墮落、理想主義、變革阻礙、社會巨變、放蕩;為爵士時代和咆哮的二十年代進行了深度描繪,普遍認為是對美國夢的警醒。[1][2]
兩三字短語、日常用詞、易與其他字詞連用的字詞、及非罕見的多義詞等等,請用單向轉換規則,切勿雙向轉換!否則極易引起意想不到的過度轉換。
</noinclude>
除非個別部位另有特殊安排,本公共轉換組同一章節/同類事物之中,依原文名[i]「0-9」-「A-Z」逐位排序。[ii]
其中,名稱起首的(拉丁字母)冠詞(首冠詞)[iii]不排序,即忽略不計而順延至後一字詞起計。
- 例如「Les Trois Mousquetaires」因以冠詞「Les」開頭而從「Trois」起排序;在以首字母分章節的公共轉換組中,即應列於「T」字區;因其原名為拉丁字母構成,故不採其英文譯名「The Three Musketeers」排序。
- 起首常見冠詞包括但不限於The、An、Le / La / Les、Un / Une / Des、Das / Der、El / Lo / Los / Las、Il、Os等等。
備註
本頁「非東亞裔作家」中適用上述排序法。
非東亞裔作家
Agatha Christie
</noinclude>
大亨小傳 | |
---|---|
![]() 1925年的第一版封面 | |
原名 | The Great Gatsby |
作者 | 法蘭西斯·史葛·費茲傑羅 |
類型 | |
語言 | 英語 |
故事背景 | |
時代 | 1920年 ![]() |
地點 | 紐約 ![]() |
出版資訊 | |
出版設計 | 封面設計:Francis Cugat |
出版機構 | 斯克里布納之子公司 |
出版日期 | 1925年4月10日 |
出版地 | ![]() |
媒介 | 印刷(精裝書 及 平裝書) |
頁數 | 180頁 |
所獲獎項 | 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美麗與毀滅(1922年) |
續作 | 夜未央(1934年) |
衍生作品
| |
權威控制 | |
ISBN | ISBN 978-0-7432-7356-5 |
費茲傑羅參加了長島北岸的宴會,在1923年着手小說的創作,用他的話來說,「一些新穎的——一些非凡的、美妙的、單純的、雜亂的形式。」[3]然而,費茲傑羅的進度緩慢,在完成第一稿後於1924年前往蔚藍海岸。他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認為故事太曖昧,說服作者在第二個冬天將故事修訂。費茲傑羅對小說的標題感到迷茫,曾經一度將其命名為《西卵的特立馬喬》[4]。
費茲傑羅是當時的暢銷書作家,但他希望《大亨小傳》能成為傳世之作。查理斯·斯克裏布納之子公司出版了該小說後,評論界有褒有貶。而且銷量不佳——費茲傑羅在世時的總銷量都少於二萬四千本。費茲傑羅很失望,於1940年含恨而終。小說在二戰時流行開來,受到前線戰士的歡迎,其後更成為高中、大學文學課的必讀作品。今天,《大亨小傳》被公認為美國文學的經典傑作。1998年,現代圖書館編輯委員會投票,評選其為最偉大的美國小說和最佳英語小說的第二名[5];隨後入選2005年時代周刊百本最佳英文小說[6]。
本書有許多中文翻譯版本,書名也有許多譯法:如《永恆之戀》(黃淑慎譯,1954年)、《大哉!蓋世比》(王潤華、淡瑩譯,1969年)、《大亨小傳》(喬治高(高克毅)譯,1970年)、《大亨──凱士畢》(丁士奇譯,1971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巫寧坤譯,1982年)等。
歷史
內容簡介
寫作與出版
封面插圖
標題
主題
反響
影響與現代分析
改編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