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明清中原地区通用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州韻,又稱韻白、中州音、湖廣音,是指在明清以南京、中原、江淮、湖廣、四川地區爲中心跨地通行語。其字音與文言誦讀共用一套發音規範。元末《中原音韻》等韻書側面反映了彼時士人所認識的通行語音。明初,中州音以《洪武正韻》爲官方規範,是明代主流通行語。清代官方韻書《音韻闡微》亦遵循中州音既有體系。
相較宋代,白話在元代文學中使用大為增加。元代北曲流行,其詞彙以白話爲主,字音則載於民間韻書《中原音韻》中,作為唱白,於當地各階層人皆明白易懂,並造就大量近代早期白話文文獻,流傳至今。如《中原音韻》所錄,當時北曲入聲唱如舒聲。然而《中原音韻》是否描繪某特定方言音系,該方言口語中入聲是否舒化,尚存爭議。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之後,頒行《洪武正韻》作爲官方韻書。《洪武正韻》既體現了明初文人對文言誦讀所用字音的認識,亦確立了官話白話口語的語音規範。明代各地戲曲亦始廣泛使用韻白讀書音。北曲由於歷史原因,依舊以《中原音韻》爲韻轍,甚至以之爲發音參考,形成「南尊《洪武》,北尊《中原》」之格局,以此「韻白」所指亦常兼含二者。二者最大區別在於南派韻白存有入聲而北派以《中原音韻》方式歸諸平上去。明代各地人口多次向西南大移民,形成了以韻白爲基準的方言湖廣話。明代主要白話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均以韻白爲主要文體形式。崑曲中,韻白屬於上韻,在戲劇中通常爲讀書人及上層社會人物角色所用發音。明代官話一詞所指亦是以韻白爲基準的口音。
明清時,韻白雖具官方地位,京白口語作爲局部通行俗語亦有一定影響力。清末,京白通行度大爲上升。但是由於戲劇的發展,清代韻白影響仍不微。京劇中,韻白是上韻,常爲讀書人及上層社會人物角色,但丑角等代表底層人物的角色亦可使用京白。1932年民國正式以京白為國語,韻白之官方地位以此而廢。
民國受西方國族建構思潮影響,強調民族共同語之規範。1913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通過民主討論決定了一套發音標準,稱爲國音,後又稱爲老國音,其音系實際未出明清以來之韻白體系,尖團之分、舒聲入聲之分皆存,單字審音亦以讀書音爲準,例如「內」讀作合口呼(IPA: /nwei/),「車」「些」同韻等。1920至1930年閒,受反傳統思潮及自身推行國音中挫折之影響,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核心執行者單方面廢棄1913民主決定,轉而推行京白(北京話),終於1932年廢棄老國音。韻白官方地位至此而止。
多種中國戲劇稱其舞台語言承襲自「中原音韻」。例如,粵劇至今仍有古腔「中州音」唸白[1],潮汕地區亦有使用中州韻的正字戲,與潮劇及白字戲不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