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研究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簡稱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研究所之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路21號,是全面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以及兩岸問題的綜合性學術機構[1]。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是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於1984年9月正式成立的一個全面研究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以及兩岸問題的綜合性學術機構。 」[1]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轄30多個研究所中最晚成立的一個研究所,全部經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撥給中國社會科學院、再下發給台灣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與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等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外的機構沒有從屬關係[2]。
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創辦《台灣研究》季刊,是由該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2004年調整為雙月刊。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創辦《台灣周刊》,是由該所主辦的綜合性涉台新聞周刊[1]。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台灣研究機構之一,經常舉辦各種學術活動。例如2013年6月29日至30日,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謝長廷的台灣維新基金會在香港港島海逸君綽酒店主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為協辦單位[3]。2013年10月11-12日,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全國台灣研究會主辦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為協辦單位之一[4]。1991年起,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每年聯合主辦「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簡稱「三台會」,截至2018年第27屆均未曾停辦[5]。
2023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創辦英文學術期刊《中國台灣研究》,為中國大陸第一本專注兩岸關係研究的英文學術期刊。
台灣方面一直對中國大陸各對台機構有很深的疑慮和擔憂。2002年,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官員於立法院指稱,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姜殿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第15局局長;姜殿銘公開身份為新華社記者,後曾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屬於宣傳部門。2000年12月初,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在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會議上稱,2000年內曾來台灣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余克禮「不僅是大陸對台政策的高層智囊,實際身份還是『國安部第15局副局長」;但最終確認的信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與余克禮無任何關係。2005年,余克禮表示,台灣有關方面對大陸對台研究學者的這種指控,是抱着冷戰僵化思維,將兩岸正常的學術交流政治化[6][2]。後來余克禮經常訪問台灣,並未受到阻攔。但此後台灣內部的類似猜疑仍不絕於耳,例如2015年3月11日《旺報》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名義上隸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實際人事和經費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為正局級單位;社科院台研所前身是中共中央調查部台灣研究所,專責台灣情報蒐集與分析,後因中共中央調查部裁撤才移編到國安部[7]。2016年11月《財訊雙週刊》說法類似《旺報》,不同處在於稱中共中央調查部台灣研究所裁撤後分別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情報部[8]。《旺報》與《財訊雙週刊》的說法,與2000年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副局長的說法如出一轍。
2015年6月15日上午,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劃室主任施芳瓏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章節根會面,並討論有關中國大陸的台灣政策和兩岸關係、台灣的國內政治發展、美國的亞太政策及其對東亞安全局勢的地緣政治影響。2020年1月14日,《呷新聞》引述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劃室網站揭露此事,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全國台灣研究會與上海台灣研究所都是「台灣研究、情報蒐集與統戰宣傳,三位一體的中國涉台智庫及情報單位」[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