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派,在美國的國際關係理論之外,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概述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國際關係領域快速發展。1991年,羅勃茲英語Adam Roberts (scholar)在北京的研討會中將英國學派介紹至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為中國自身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提供借鏡。[1] 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學者嘗試建立別具特色、非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2][3],如趙汀陽秦亞青閻學通等。

趙汀陽,援引儒家世界觀,再造天下體系理論。[4] 他融合儒家世界觀及後人類理論,將非人類的次系統亦納入國際關係領域的範疇,試圖突破國際關係中的實證主義典範。[4][5] 2004年後,秦亞青便致力建構在地化經驗的國際關係理論,融合溫特社會建構主義、傑克遜(Patrick Thaddeus Jackson)和尼克森英語DANIEL H. NEXON的過程關係主義,以及黃光國的儒學關係主義[6] 等學說,建構成「過程建構主義」(英語:processual constructivism)。[4] 秦亞青的過程建構主義,將「關係」作為在國際關係「過程」中發揮的要素,形構行為體的行為與國際體系結構。[7]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