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農業博物館(英語: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6號全國農業展覽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博物館,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與全國農業展覽館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1]
歷史
1983年7月,國務院批准由全國農業展覽館籌建中國農業博物館。1986年9月13日,中國農業博物館正式開館。1987年9月,館刊《古今農業》創刊。 [2]
1992年4月,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兩史一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3] 2010年1月,中國農業博物館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4]
展覽
中國農業博物館保存了豐富的農業文物、標本、古籍以及中國傳統農具等藏品將近5萬件,其中文物2萬多件,古籍3萬多冊。中國農業博物館是目前已知收藏農業宣傳畫最多的機構,也是目前中國收藏農業古籍最多的博物館,是中國土壤標本的「集大成者」。
中國農業博物館在農業歷史、陳列策劃、展示設計、文物修復等領域進行學術研究。
如今,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陳列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室外展園三部分組成。基本陳列(1個)是《中華農業文明陳列》。專題陳列(4個)包括《彩陶中的遠古農業》、《中國傳統農具》、《中國土壤標本》、《青少年農業科普》。室內陳列總面積6500平方米。室外展園近萬平方米,包括古代傳統農事園、現代科學農事園。 該館還有世界首創的三幕影院,常年播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曆二十四節氣》以及原創影視節目《水的世界》。[1]
中國農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有:
本陳列由「序廳、農業文明的起源與傳播、農具的發明與傳承、水利工程與水力利用、養殖業的起源與發展、紡織業的起源與傳播、西學東漸與實驗農學、前進中的共和國農業」共八個部分組成。
- 序廳:用大型雕塑及彩陶磚制壁畫描繪了中國古代傳說中伏羲、神農、黃帝、嫘祖、大禹對農業文明起源的貢獻,展示了中國農業文明發展的曙光。
- 農業文明的起源與傳播:用八個典型的農業場景串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
- 農具的發明與傳承:展示中國農業勞動中最有代表性的四種農具犁、鋤、鐮、磨及其演變史。
- 水利工程與水力利用:復原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都江堰和坎兒井水利工程。
- 養殖業的起源與發展:利用文物、模型、標本等展品描繪了中國的禽畜馴化養殖史,講述了中國古代相畜術及中獸醫學的基本知識。
- 紡織業的起源與傳播:展示各類紡織工具、中國古代絲織衣物等等文物。
- 西學東漸與實驗農學:介紹中國引進近代西方農業科技的過程。
- 前進中的共和國農業: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的發展。[6]
本陳列按照中國傳統節氣時令及農業生產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種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穫、運輸、脫粒、糧食加工和稱量等勞動中使用的傳統農具。[7]
本陳列分成「農業與生產、農業與生活、農業與環境」三部分,以展出動植物標本、模型、聲像資料、動手活動為主,為青少年提供了認識、了解、體驗農業的互動場所。[8]
本陳列的內容涉及:「紋飾中的農業與自然崇拜、紋飾中的漁獵採集、紋飾中的農耕與編織和其他紋飾符號」,可以從中管窺中國遠古農業文明。[9]
中國農業博物館採集並製作了數十種代表中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整段標本,這是迄今中國唯一一套涵蓋土壤類型最多、製作技術最先進、保存最完整的土壤標本。[10]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