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又稱ChinaNet、163骨幹網、中國公用互聯網、中國寬帶互聯網[1],也被不正式地稱呼為CN 1骨幹網[註 1]。其建立於1994年,於1996年正式開通,是中國最早的民用互聯網骨幹網,也是當前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骨幹。其主要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簡稱AS)編號為4134[2]。
ChinaNet起初由中國郵電部建設,在郵電業幾經改革之後,現歸中國電信所有,中國電信絕大多數的網絡用戶接入的都是ChinaNet。ChinaNet面向公眾提供電腦國際聯網服務,並承擔普遍服務義務。
名稱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經常地被簡稱為「163網」。這是因為在中國互聯網的早期時代,網民普遍使用電話線路撥號上網。而上網之前需要撥通的電話之一是163。當時通過撥打163接入的互聯網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163」在早期中國網民群體中非常著名,這也導致了1997年成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網易使用163.com作為其域名。當時網易已經持有帶有英文「網易」含義的netease.com域名,但網易公司創始人丁磊仍希望尋找更合適的。此時大多數三位短數字域名還未被註冊,丁磊在意識到此事後便隨即註冊163.com等短數字域名。網易解釋道,因為當時DSL等上網方式並不普及,網民上網都需要撥163號,使得「163」「互聯網」的概念緊密相聯、「163就是互聯網的代名詞」,這也就是網易選取163.com作為其域名的理由。網易選取126.com作為其另一短域名也是因為它與當時中國常用傳呼台號碼一致。[3]
發展
早期中國郵政以及電氣通訊線路均把控在郵電部手中,而互聯網所依賴的實體層資源(光纖、銅纜、衛星等)也因此被郵電部牢牢掌控。在ChinaNet組建之前,中國在與國際聯網上已經陸續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都需要經過郵電部。[4]:31[5]1994年8月30日,郵電部電信總局(郵電部後編入新的資訊工業部,再之後改組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與美國商務部簽訂了有關互聯網合作的協定:中國郵電部向美國斯普林特(Sprint)公司接入了一條64 Kbps專線,ChinaNet的建設也同時開始[註 2][6]。[4]1995年5月,ChinaNet的北京節點建設完成,並通過衛星設立了連往美國的128 Kbps國際信道。這也標誌着ChinaNet是繼中國科技網之後第二個連入互聯網的骨幹網。不久後,這一衛星信道升級到256 Kbps。[7]
1995年7月28日至29日,由國務院牽頭組建,負責中國互聯網及國際聯網的工作小組提出在中國建設四張互聯網骨幹網,其中包括了ChinaNet。這四張骨幹網即早期的四大骨幹網。除了建設骨幹網之外,小組還提出要建設一家叫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機構。1996年1月國務院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腦資訊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確認了四張具有國際聯網權利的骨幹網,以及對應負責他們的四個機構。[4]除了ChinaNet外,另外三張分別是由電子工業部(後來與郵電部一起編入資訊工業部,之後編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中國金橋資訊網(CHINABGN),也可以用於商業用途;中國科學院管理的中國科技網(CSTNET),用於科技用途;以及國家教委(後編入教育部)管理的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CERNET,通常簡稱教育網);而ChinaNet則由郵電部(後電子工業部一樣,最終改為工信部)負責。[7][註 3]
1996年1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正式建成並開通。在ChinaNet之前,中國的一些其他骨幹網建設已經開始。包括了中國電腦科學網、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簡稱教育網)等。[8]起初,ChinaNet 由中國郵電部掌握。1998 年[註 4],中國政府為打破郵電行業壟斷局面,決定在試點基礎之上推行郵電分營。ChinaNet也在此次電訊業改革中被劃給了中國電信。
概況
除了通過辦理中國電信寬頻外,窄頻撥號上網在大多數地區至今仍然可用。自1996年ChinaNet建立到2003年中國電信業改革(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南北分家」)期間,使用電話撥號163可以連入ChinaNet。2003年電信改革之後,應資訊工業部要求,163號需要增撥兩位到16300;而原先可以使用的169等其他電話接入號碼也有改動,但改後的新號碼不一。[9][10][11]:142目前使用56K modem通過電話撥16300(帳號和密碼也均為16300)一般可以接入ChinaNet。然而隨着DSL和光纖寬頻的普及,窄頻上網已鮮有使用。2009年烏魯木齊七五事件之後,新疆互聯網被切斷至次年五月[錨點失效]。在此期間,通過長途電話撥打外地16300是當地網民一度使用的上網方式。[12]
互聯網接入資費因應接入地區所屬分公司和接入質素而定,對於普通家用互聯網接入平均每月在幾百元至一千元左右,一般只提供NAT444的私有IP位址並定時被局端斷線重連。而面向商用的專線接入,會按照接入頻寬和服務級別協定約定價格,至少在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而且能提供固定的互聯網公共IP位址和不會定時斷線的連接線路等服務。[13][14]
中國電信並沒有公開具體的骨幹網的國際出口頻寬,但根據CNNIC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第43次統計(對2018年的回顧)中,中國電信擁有4537680Mbps的國際出口頻寬。[15]
而根據互聯網流傳的可能是中國電信內部培訓資料顯示,到2010年時,ChinaNet與互聯網互聯頻寬為440G、省際互聯頻寬為13970G、與國內其他互聯網骨幹網互聯頻寬約450G、與CN2互聯頻寬為140G。[16]
根據互聯網流傳的資訊,ChinaNet在中國國內有9個核心交換節點[註 5],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為超級核心節點,具有和國外互聯網骨幹網和國內其他骨幹網互聯的能力(另外烏魯木齊節點也具備連接中亞地區的互聯網骨幹網互聯的能力),核心節點間完全互聯,每個省份有自己的地方匯接交換節點並就近接入核心節點,各地市接入對應當地省級地方交換節點。[16]
而根據中國電信對「Global Internet Service」的描述,中國電信在國外的互聯網存取點有大約20個以上,遍佈日韓、新加坡、大洋洲、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18]
ChinaNet的互聯互通問題
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骨幹網,ChinaNet自組建後不久就一致飽受與中國其他骨幹網互聯不足的詬病。ChinaNet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用骨幹網,與中國聯通骨幹網、中國移動骨幹網等其他民用骨幹,以及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通常簡稱教育網,即CERNET)、中國科技網(CSTNET)兩張學術性網絡之間的互聯一直不夠充分。這一問題也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中國各運營商間電話業務、短訊業務互聯互通存在障礙有一定關聯;再加之中國2003年電訊業改組拆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使兩家分別霸據中國南北、互聯困難。這一問題隨着時間流逝和政策放寬有一定改善,但仍然顯著存在。
ChinaNet的互聯難問題早已有之。2000年中國當時的四大骨幹網之間的互聯被認為「存在瓶頸」[19]。同年兩會,民建會員周晉峰向全國政協遞交名為《讓互聯網互聯互通》的提案。對該提案的外界報道指出,「有時訪問國外的網站速度較快,訪問同在一個城市的另一個站點速度卻更慢」,這是因為網站常在的幾張骨幹網都有對境外的線路,且頻寬較為充足;然而各個骨幹網之間互聯的頻寬卻是與境外網絡互聯的十幾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20]
在2005年的電訊供應商重組中,原中國電信在中國北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資產及原中國網通、原中國吉通被重組為新的中國網通,而原中國電信在中國南方(及北方其他省區)的資產則仍屬於新的中國電信。2008年的電訊供應商重組中,2005年組建的中國網通和原中國聯通的資產重組為新的中國聯通,形成了中國北方的電訊供應商以中國聯通主導,而南方以中國電信主導的局面。[21]由於受到網間結算費用及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差異的原因,只有該地區所主導的電信及互聯網運營商才能使用戶有較好的互聯網接入質素,而跨南北地區或跨互聯網運營商的網絡訪問則會質素不良。因此一些數據流量較大的服務提供商會選擇同時接入多個互聯網運營商(例如同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並根據用戶來源的運營商網絡來提供對應的訪問線路地址,或者直接聲明不同運營商網絡的不同資源訪問地址讓用戶篩選訪問。[來源請求]
ChinaNet是中國互聯網對境外連接的主要骨幹網之一。ChinaNet及中國電信所持有的國際(地區)出口是中國大陸所有運營商里最多的。1999年底ChinaNet擁有291 Mbps的國際出口頻寬,中國大陸地區對外連接中有83%通過ChinaNet傳輸。
2015年東方衛視等媒體報道上海電信訪問境外網站速度緩慢的問題。東方衛視報道指,上海電信訪問美國亞馬遜、繽客網、微軟官方網站等境外網站的打開速度與中國聯通等其他的運營商相比極其緩慢。網民普遍質疑上海電信此舉是故意限制用戶體驗,進而推銷其使用CN2骨幹網的「國際精品網」「氮氣瓶」等加速服務。[22][23][24]
中國電信所擁有的骨幹網除了ChinaNet外,還有一張2004年興建的「中國電信下一代承載網」,簡稱CN2。CN2網絡使用人數較少,更為輕載,在國際覆蓋上更好;而ChinaNet則因為用戶數多、負載大,尤其在高峰時段外網訪問質素差,甚至無法連通。然而一般使用中國電信寬頻服務接入的是更老舊的ChinaNet,因此中國部分地區的電信開始以「國際精品網」之類的名義販賣各種將ChinaNet轉換為CN2骨幹網的「升級服務」,並區別對待ChinaNet和CN2兩張骨幹網。[25]
對此,上海電信解釋說,其國際出口當時較為擁堵,需要等同年晚些時候擴容才能改善,但電信沒有主動限制沒有購買「國際精品網」等服務的用戶訪問外網的速度。同時,上海電信工作人員還建議使用代理,並說電信之前提供的「國際精品網」服務不再對一般客戶提供。[22][26]
有批評認為,中國電信有理由為更快訪問境外網站收取費用,但不應當主動限制沒有額外付費者的網速[27]。雷鋒網評論指出,如香港寬頻等境外運營商在賣出高頻寬的家用寬頻時,往往都會特地標出其外網頻寬佔比;然而中國內地大多數運營商並不會這樣做。上海電信此舉引發眾怒主要是對客戶定價不夠透明所致。[28]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定,中國電信的ChinaNet骨幹網、CN2骨幹網與中國聯通的骨幹網,以及中國教育網(CERNET)之間在國內屬於第一級網絡,之間互聯不收取費用。但鵬博士網絡旗下寬頻(如長城寬頻、寬頻通等)、歌華有線及廣電寬頻若要接入ChinaNet,則要向後者的運營商(即中國電信)支付互聯費。[29]2008年中國電信業改組將只運營固定網絡業務的中國網通劃歸給中國聯通。在改組前,根據當時的規定,只有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和中國教育網之間互聯不收費用;而中國聯通若要互聯也需要付價格不菲的互聯費。[30]這一類互聯費即「網間結算」費用。
外界普遍批評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家運營商把持手中的骨幹網資源,坐地起價;這使得中國各骨幹網自治系統(AS)間不僅結算價格高昂、質素低劣、利用率低下,不利於小企業、小運營商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業務發展。高昂的互聯成本也使得小運營商「透傳」行為十分普遍,進一步降低中國整體網絡質素。[31]
外界對中國電信骨幹網互聯成本過高的質疑,主要表現在對排擠競爭對手、壟斷的質疑;「南電信、北聯通」現象。
在2008年電訊業改組兩年前的2006年,當時還沒有與中國網通合併的中國聯通因無力負擔網間結算成本,被迫關閉逾兩千家網吧。此時,中國聯通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有固網業務(如固定電話和寬頻上網)和移動業務(如手機流動通訊)的運營商;而中國電信和中國鐵通沒有流動網絡業務[註 6]、中國移動沒有固網業務。儘管如此,由於中國聯通創立較晚,從在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改組後,中國網通併入中國聯通,因而在改組之後聯通獲得了曾經網通在固網上的壟斷優勢。無論在此次改組前或後,ChinaNet一直由中國電信把控。
《經濟觀察報》報道指,按照資訊工業部所設立的指導價格,中國電信每Mbps頻寬向聯通開價2200元,但聯通不能將互聯頻寬上的高昂成本直接轉嫁給網吧加盟商,於是只能自己負擔大部分。[32]在聯通關閉旗下網吧之前,其各類連鎖數量最多曾達到近三千家,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連鎖網吧品牌;但中國聯通每年單單在互聯費用上就要損失2億人民幣[33]。除了關閉之外,聯通還將一部分網吧轉讓給了電信和網通。中國聯通負責數據業務一部門經理說,因為不合理的網間結算費用規定,「聯通在互聯網的經營註定是虧損的」[32]。中國鐵通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同樣因為無法負擔同電信和網通的網間結算成本,退出網吧市場競爭。[34]《京華時報》援引中國網通負責互聯互通問題的有關人士,說因為網通多次投資擴容其寬頻網絡,實際收取的價格還高於資訊工業部(後改組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定的每Mbps收取2200元的指導價格[33];而電信對自己旗下的網吧只收取每Mbps頻寬500元的價格、對境外運營商則為每Mbps頻寬400元[35][註 7]。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互聯網內容集中在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的骨幹網上,只要用戶想要瀏覽電信和網通網絡上的內容,就需要進行互聯並支付網間結算費用。《21世紀經濟報道》稱,當時聯通寬頻用戶訪問的互聯網資源中,有七成在聯通網外;而聯通網外的資源里,又有八成在電信和網通的網絡上。以聯通的用戶量計算,聯通單在網吧上,就需要購置5 Gbps的頻寬。[36]資訊工業部也曾經委託他人重新進行骨幹網互聯標準的研究,但不了了之[37]。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被批評其利用手中把握的骨幹網資源來排擠小寬頻運營商(如前文提及的歌華有線、長城寬頻等)等競爭對手。此類小運營商不能自建骨幹網,只能從已被電信和聯通控制的上游骨幹網中「分銷」頻寬,無法與電信、聯通形成實質競爭。[38]
由於主要的互聯網出口資源被中國電信或中國聯通等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壟斷並通過政策和價格進行控制,其他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如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長城寬頻等,因為這些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的高昂網間結算費用,或全國骨幹網建設規模不足而無法直接連接兩個地理分隔的網絡,會使用網絡透傳的方法:即通過從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購買低廉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對於第一類網絡營辦商的網間互聯費用會較高,而面向第二類網絡營辦商的網路接入費用會較低),然後利用技術手段將運營商自己一個地區或特定網絡骨幹的流量通過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的網絡傳輸到另一個地區,來實現跨區域骨幹網絡互聯或進行互聯網接入,而非通過正常的路由交換互聯(其中會導致路由跟蹤時不會出現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的路由器地址資訊,而且目的站點顯示連接來源地址不是連接發起方的真實地址而是透傳出口的地址)。由於這樣會破壞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作為互聯網資源的壟斷地位,而且也會影響對互聯網接入的辨識管理,所以會被主要互聯網骨幹網運營商打擊和阻止。[39][40]
網絡中斷事故
2006年12月台灣恆春地震將震中周邊的數條海底光纜震斷,致使ChinaNet、China169等多個中國大陸骨幹網對北美方向連接中斷。中國電信直至次年1月底才完全恢復受損的國際頻寬[41]。
2010年4月9日,ChinaNet路由出現「波動」情況,致使自當日零時起出現斷網事故。據不同來源報道,斷網總共持續6到10分鐘。斷網波及重慶、浙江、四川、北京、山東等地。[42][43]
參閱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