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和庄(日語:中和庄/ちゅうわしょう Chūwa Shō)為臺灣日治時期1920年10月至1945年10月間存在之行政區,隸屬台北州海山郡,庄名取自中坑的「中」與漳和的「和」[1],為今新北市中和區及永和區(合稱雙和地區)。
行政區劃
中和庄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屬擺接堡的20個庄,在1901年11月11月隸屬臺北廳枋橋支廳,在1901年12月7日被劃入臺北廳的「第22區」、「第23區」[2]。在1904年4月1日,此20庄整併為漳和庄、中坑庄、四十張庄、外員山庄、員山仔庄、永和庄、龜崙蘭溪洲庄、潭墘庄、南勢角庄、秀朗庄等20庄[3]。1906年1月1日,第22區及第23區合併為「枋藔區」,區長役場位在漳和庄[4]。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前述10庄合併為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轄域內分為中坑、漳和、四十張、外員山、員山子、南勢角、永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十個大字[5][6]。
- 中坑大字下有「牛埔」、「灰磘」小字名。
- 漳和大字下有「枋寮」、「二八張」、「山腳」、「廟子尾」、「瓦磘」小字名。
- 永和大字下有「水尾」、「芎蕉腳」小字名。
- 龜崙蘭溪洲大字下有「頂溪洲」、「下溪洲」小字名。
- 秀朗大字下有「尖山腳」、「下秀朗」、「虎吼口」小字名。
- 南勢角大字下有「頂南勢角」、「外南勢角」、「橫路鹿寮」小字名。
- 潭墘大字下有「潭墘」、「店子」小字名。
二戰後,中和庄改制為臺北縣中和鄉。1958年,龜崙蘭溪洲大字之全部,及潭墘、秀朗兩個大字之一部分獨立組成「永和鎮」(今永和區),其餘仍稱中和鄉。1978年,中和鄉改制為「中和市」。2010年12月25日,中和市、永和鎮因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而均改制為市轄區。
庄長
大事記
人口
大字別 | 內地人 | 台灣人 | 中華民國人 | 小計 |
---|---|---|---|---|
漳和 | 45 | 3,700 | 33 | 3,778 |
中坑 | 0 | 1,457 | 2 | 1,459 |
四十張 | 4 | 579 | 1 | 584 |
外員山 | 5 | 523 | 0 | 528 |
員山子 | 0 | 324 | 0 | 324 |
永和 | 6 | 813 | 0 | 819 |
龜崙蘭溪洲 | 32 | 2,920 | 7 | 2,959 |
潭墘 | 13 | 1,283 | 3 | 1,299 |
南勢角 | 1 | 3,024 | 6 | 3,031 |
秀朗 | 6 | 1,655 | 8 | 1,669 |
小計 | 112 | 16,278 | 60 | 16,450 |
設施
舊跡名所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