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達大廈(丘納德大廈)(英語:Cunard Building)是英國英格蘭城市利物浦的一座二級登錄建築,位於碼頭頂(Pierhead),和皇家利物大廈及利物浦港務大廈相鄰。冠達大廈是利物浦三女神之一及利物浦海事商城的組成部分之一。大廈修建於1914年至1917年,融合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希臘復興式建築風格,曾是老牌輪船公司冠達輪船公司(Cunard Line)的總部。
歷史
1914年,冠達蒸汽船公司因擴張而計劃建設新的公司總部大廈,以便將分散在利物浦的辦公室整合在一起。建設地點選擇在前喬治碼頭,位於皇家利物大廈和利物浦港大廈之間。該建築由建築師威廉-愛德華-威林克(William Edward Willink)和菲利普-科德威爾-厚尼斯(Philip Coldwell Thicknesse)設計,靈感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宏偉宮殿。施工方是Holland, Hannen & Cubitts,於1914年至1917年間建造,Mewes and Davis公司的Arthur J. Davis擔任該項目的監理顧問。
1934年,冠達汽船公司與白星航運公司合併為冠達白星航運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客運汽船公司,並促使利物浦成為英國跨大西洋遠洋郵輪業的中心。 冠達大樓隨即成為新合併公司的中央總部,包含了行政部門、船舶設計部和客運到發總部。 許多著名的船舶都是在冠達大樓開發和設計的,包括RMS Queen Mary、RMS Queen Elizabeth和Queen Elizabeth 2。
由於利物浦是跨大西洋航運的主要港口,而且大樓近默西河,冠達大樓的底層被設計為郵輪乘客到發,類似於今日的機場航廈。客運區域包括頭等艙、二等艙和三等艙乘客的獨立候車室、訂票大廳、行李存放處和貨幣兌換處。大樓還為冠達公司的司機和船員等輪班僱員提供休息設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冠達大樓的地下一層被用作附近區域工人的防空洞和利物浦市的中央防空警報總部。 為了確保被德軍炸彈直接擊中也不會坍塌,地下一層安裝了額外的加固鋼托梁。
大樓一直是冠達的總部,直到20世紀60年代,冠達決定將其英國業務遷往南安普頓,全球總部則遷往紐約。 冠達隨後於1969年將大樓賣給了Prudential plc。 1965年,冠達大廈被英國遺產局授予二級名錄建築地位。 起初,它與皇家利物大樓和利物浦港大樓一起被列在利物浦碼頭名下。 1985年,每座建築被晉升為獨立的遺產單位。 2001年11月,該建築被出售給默西塞德養老基金會,該會為默西塞德的公共部門工人提供養老金服務。 如今,該建築為各種公共和私營機構提供了一系列辦公場所。 2008年11月,大樓管理方宣佈委任當地建築師事務所Buttress Fuller Alsop Williams制定保護大樓的計劃。 該計劃由英國遺產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圖保持大廈風貌的前提下改善其功能和品質。
2013年10月,利物浦市議會決定收購冠達大樓用作辦公室和郵輪碼頭。 理事會預計,該大樓將容納1000名從Millennium House和首都大廈兩個租賃辦公樓的工作人員,估計可節省130萬英鎊開支。 然而,由於安裝和運營安檢和邊境管制費用過高,原計劃的郵輪碼頭被擱置。
建築
冠達大廈的建築風格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希臘復興風格的混合體。 其建築結構形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美術風格的影響。 Willink和Caldwell的設計深受意大利建築師Baldassare Peruzzi的作品以及其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宮殿設計的影響,其中羅馬的Farnese宮影響最大。 儘管總體上受意大利影響強烈,但在建築細節體現了希臘風格,而且由於建築本身比為其提供靈感的意大利宮殿更宏大,其結構形式更多以紐約等地的美國博雅風格建築為基礎 。
冠達大廈大致呈長方形,東西兩側有9個鋪位,南北兩側有17個鋪位。然而由於它是在皇家利物浦大廈和利物浦港大廈的兩側之後建造的,空間的限制使得東邊(向陸)實際上比西邊寬30英尺(9米)。 每邊的中央托架為進入大廈的主要入口點。每個入口都由一扇大的鑲板橡木門組成,由一對凹槽柱子裝飾,並有圍堰式的天花板。由於它是在喬治碼頭的舊址上建造的,所以在地下一層的東面邊界還能看到原來碼頭的部分牆體。冠達大樓裝飾有細緻的雕塑,其中包括一隻用後腿抬起的狂暴獅子的雕塑。
大樓的框架由鋼筋混凝土建造,然後用波特蘭石包覆。 大樓外面裝飾着幾座精細的雕塑,包括不列顛尼亞和海王星的雕塑,以及其他代表和平、戰爭和風暴的雕塑。 還有黃道十二宮的雕塑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盟國的國徽。 建築物上的另一系列雕塑描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這反映了冠達公司的全球業務。 大理石被用來裝飾建築物內部的幾個部分,特別是連接南北入口的底層走廊。 大理石是從意大利和希臘的幾個地方進口的,包括Attica、Carrara和Arni Alto。
由於冠達大樓最初的用途是商旅辦公混合的,因此大樓內有各種特色,反映了不同區域的原始用途。 最初設計和使用中,冠達的行政設施位於上層,由於設計設施需要大量的光線,這些房間被開發成包括屋頂的頂燈和大窗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 位於一樓的頭等艙旅客休息室內則有高級裝潢。這些豪華裝飾也出現在位於五樓「指揮部」的前會議室,可以俯瞰下方的默西河。
冠達大樓有很大的地下室和地下一層,最初是用作公司財產和乘客行李的儲存設施。 地下室里還存放着煤炭,由一條小鐵軌連接着鍋爐房,用於為大樓供暖。 地下室的許多原始特徵仍然存在,包括木質行李架、船舶日誌和其他海事文件。 若干個安全地窖,一開始是用來存放貴重乘客物品的,現在仍然用來存放與冠達大樓有關的歷史文件、圖紙和藍圖,還有一些冠達的船隻圖紙,如皇家瑪麗皇后號 。
冠達戰爭紀念碑
冠達戰爭紀念碑位於冠達大廈的西側,是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遇難的冠達員工而建立的。 是一座二級保護紀念碑,由阿瑟-戴維斯設計的。阿瑟曾在冠達大廈的建設過程中擔任顧問。 它大約建於1920年,儘管直到1921年才由德比伯爵愛德華-斯坦利正式揭幕。 在坐落在碼頭頭之前,這座紀念碑曾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展出過。
紀念碑由一尊大型青銅雕像組成,雕像坐落在多立克風格的柱子上,柱子本身有一個基座。 雕像由亨利-阿爾弗雷德-佩格拉姆(Henry Alfred Pegram)雕刻,而約翰-斯塔布斯(John Stubbs & Sons)提供了石工工藝。 由於建築師希望紀念碑與庫納德大樓的設計保持一致,戴維斯設計的紀念碑與希臘建築的特點相匹配。 頂部的人物是人,據說他代表勝利,站在羅馬船的船頭之上。 在他的周圍還有其他的海軍參照物,包括繩索、錨和炮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紀念碑成為獻給所有在兩次戰爭中犧牲的冠達僱員的紀念碑。紀念碑一側的碑文是 "Pro Patria",是拉丁文 "為了自己的國家 "的意思。
參考資料
- Sharples, Joseph. Pevsner Architectural Guides: Liverpool.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300-10258-5.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