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又稱上海工人三次武裝暴動[1],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的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所策動的上海工人為了配合北伐、推翻軍閥政府的統治而先後進行的三次武裝起義。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4月27日) |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被中國共產黨稱為大革命時期中國工人運動的一次壯舉、北伐戰爭時期工人運動發展的最高峰[2]。
1926年10月16日,統治上海的軍閥孫傳芳的主力在江西前線遭到北伐軍的圍殲,浙江省長夏超宣佈脫離孫傳芳而獨立,歸附於國民政府,並率部向上海進軍,上海工人遂於10月23日發動了第一次武裝起義。但由於約定起義信號的軍艦炮聲沒有發出,大部分起義隊伍沒有發動,力量太小,加上夏超在嘉興戰敗,國民黨駐上海政治分會負責人鈕水不予配合,按兵不動,第一次起義被軍閥鎮壓而失敗。
1926年11月,孫傳芳在江西敗北後,退守江浙,已大傷元氣。1927年2月18日,北伐軍先頭部隊到達嘉興。上海總工會在中共上海區委領導下,為了配合北伐軍進攻,發出《為總同盟罷工的通告》,到2月22日先後有36萬人參與罷工,接着轉變為武裝起義,並有海軍同情起義,炮轟高昌廟兵工廠。23日閘北工人與軍警巷戰,十分激烈,急需後援。而到達嘉興的北伐軍白崇禧部隊在蔣介石的密令下按兵不動,讓軍閥騰出手來鎮壓起義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再次失敗。
經過兩次武裝起義的衝擊,孫傳芳日益感到難以維持上海、江蘇的統治,經過與山東軍閥張宗昌商定,由他派來一支魯軍組成直魯聯軍統治上海。但孫傳芳一敗江西,二敗浙江,已是江河日下,而北伐軍已進入龍華,剛接防的直魯軍閥上海防守司令畢庶澄手下只有3000名士兵,2000名警察,處境艱難,形式對革命十分有利。中共江浙區委抓緊時機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1927年2月23日,成立了由陳獨秀、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周恩來等人組成的中央特別委員會,並由周恩來、趙世炎等組成軍事委員會。具體負責起義指揮工作。
1927年3月21日,白崇禧攻松江、吳江;中共判斷時機成熟,下達起義預備動員令。20日晚,北伐軍佔領位於上海近郊的龍華鎮。21日,上海市總工會發佈了總同盟罷工的決定。上海八十餘萬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接着轉為武裝起義。工人糾察隊和廣大罷工工人一起投入戰鬥,切斷水源和電源,向各區警署、兵工廠、電話局、火車站和駐在上海的軍閥部隊直魯聯軍發動全面進攻。
經過兩天一夜的血戰,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據點火車站也被攻下,於22日獲得全面勝利,隨即召開了上海市民代表大會,成立上海特別市市民代表會議政府。這是最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民眾在大城市建立起來的革命政權[2]。
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上海工人在白崇禧率軍開進上海前控制了租界外的市區。同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工人代表佔多數的上海特別市市民代表會議政府[3],並且中國共產黨擁有獨立武裝力量工人糾察隊,這使得上海的情勢愈加尖銳且激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