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乙醛(英語:Paraldehyde)是乙醛的三聚體[2],化學式(CH3CHO)3[1],也可看作是1,3,5-三噁烷的三個H被甲基取代的衍生物。相對應的四聚體是四聚乙醛。為無色液體,微溶於熱水,能與醇、醚混溶[3]。
Paraldehyde | |
---|---|
IUPAC名 2,4,6-Trimethyl-1,3,5-trioxane | |
系統名 2,4,6-Trimethyl-1,3,5-trioxane | |
識別 | |
CAS號 | 123-63-7 |
PubChem | 31264 |
ChemSpider | 21106173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SQYNKIJPMDEDEG-UHFFFAOYAO |
EINECS | 204-639-8 |
ChEBI | 27909 |
KEGG | D00705 |
MeSH | Paraldehyde |
性質 | |
化學式 | C6H12O3 |
摩爾質量 | 132.16 g·mol−1 |
外觀 | Colourless liquid |
氣味 | Sweet |
密度 | 0.996 g/cm3 |
熔點 | 12 °C(285 K) |
沸點 | 124 °C(397 K) |
溶解性(水) | soluble 10% vv at 25 Deg. |
蒸氣壓 | 13 hPa at 20 °C[1] |
磁化率 | -86.2·10−6 cm3/mol |
藥理學 | |
ATC代碼 | N05CC05(N05) |
危險性 | |
GHS危險性符號 | |
GHS提示詞 | Warning |
H-術語 | H226 |
P-術語 | P210, P233, P303+361+353, P370+378, P403+235, P501 |
主要危害 | Flammable |
閃點 | 24°C - closed cup |
爆炸極限 | Upper limit: 17 %(V) Lower limit: 1.3 %(V) |
致死量或濃度: | |
LD50(中位劑量)
|
Oral - Rat - 1,530 mg/kg Dermal - Rabbit - 14,015 mg/kg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三聚乙醛在工業和醫學上有其用途。
歷史
三聚乙醛是在1853年首先被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發現,而它的實驗式於1838年由李比希的學生赫爾曼·馮·斐林所判定[4][5]。李比希的另一學生,德國化學家Valentin Hermann Weidenbusch,完成了三聚乙醛的合成:將乙醛用硫酸或硝酸處理,並冷卻到0°C;然而,當以三聚乙醛與微量同樣的酸酸一同加熱,便會重新得到乙醛[6]。
立體化學
三聚乙醛有兩個非對映異構體(順式和反式)。每一個非對映異構體均有兩個椅式構象異構體:
(1)和(4)是順三聚乙醛的構象異構體,而(2)和(3)則是反三聚乙醛的構象異構體。而(3)和(4)由於具有1,3-雙直鍵立體作用,使其結構變得高能量、不穩定,因此在一個三聚乙醛的樣本中,兩者的比例非常小[7][8]。
製備與反應
乙醛和硫酸反應可製備三聚乙醛[9],此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焓為-133 kJ mol-1[10]。反應產物受到溫度影響:於室溫或以上,傾向生成三聚乙醛,然而在較低溫度,則傾向生存四聚乙醛[11]。
三聚乙醛與催化量的酸一同加熱,三聚乙醛重新分解成乙醛。
三聚乙醛較乙醛易處理,能成為乙醛的合成等價物,用於有機合成,如與溴(Br2)反應生成三溴乙醛。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