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廣東東部、東南亞、香港及臺灣民間信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山國王為來自中國粵東地區之山神信仰,三山是指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主要信仰區為古潮州府住民,包含潮州人及潮州客家人、嘉應州部分地區、惠州府部分地區和漳州府南部,隨着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香港、臺灣及東南亞的漢人民間信仰之一。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為「三山神」,加以祭祀。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
三山神像的座次不同,各廟常有各自的做法與傳統,並不一定是照着霖田祖廟的座次順序,亦有許多三山國王廟宇的座次是前往祖廟進香後仿照更改。[1]
在粵東三山國王廟常俗稱為王爺宮或王公宮。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汕尾109座。據2012年實地調查,汕頭市濠江區三山國王廟有38座。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臺灣三山國王信仰主要由來自廣東省潮州府(含雍正年間析出的嘉應直隸州)移民攜入,早期研究普遍認為三山國王為客家人信仰,並一度認為是客家人特有神祇,但近年來田野調查分析,發現臺灣客家人口最多的桃園市,並無三山國王的大廟,而另一個客家人口很高的苗栗縣,也只有四座三山國王大廟,桃竹苗為臺灣客家人主要聚居的地區,只有廿一座三山國王大廟,在臺灣全島兩百餘間三山國王大廟中僅佔百分之九,同樣有客家族群分佈的花東縱谷地區則連一間三山國王大廟都沒有,證明客家人不一定祭拜三山國王。[3]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州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4],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州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5]。民國77年,由台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三山國王殿(神戸総天壇) 兵庫県神戸市中央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