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多軒是一間在廣東省廣州市老城區的傳統文房四寶商號,由染色紙張的工匠黃其佩創於清咸豐年間(1825年),與北京榮寶齋和上海朵雲軒並稱中國三大文房名店[1]。曾多次易址,家族後人恢復商號取名老三多軒,設鋪於文明路廣州第一工人文化宮內榕泉影院東側[2],2013年後搬遷到中山四路萬方書畫城二樓(文德路轉角回遷致美齋樓上)。
黃其佩初始只是染色紙張的工匠,後租用高第街211號三多軒熟藥店後座一個深10餘丈的店鋪,開辦染紙工廠。熟藥店老闆對將整個鋪位、貨物、傢俱和鋪底記權讓給黃其佩,取價白銀250兩。黃其佩接手後,除了繼續開辦工廠染紙外,還在鋪面改營色紙、色筆、宣紙、文具,並出租從上手頂受來的各鄉會景、神誕所用的畫榜和飄色儀仗器具。按當時的法例,凡新店主持有上手的鋪底登記證及轉讓證明,不改變店號,儘管改了行,業主也不能隨便逼遷加租。所以,黃其佩仍沿用三多軒的店號[1]。
「三多」,原指「多福、多壽、多丁」,後改意為歐陽修之「文有三多」——「做多、想多、商量多」。彼時無論軍政要人、殷商富戶,抑或文人墨客、書畫名家,如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宋慶齡、馬師曾等,均是三多軒的座上賓,而嶺南畫派、廣東國畫研究會等亦專取材於三多軒[3]。 當時廣東最好個人五個頭牌裝裱師,全部在三多軒工作[4]。1920年代初,黃金海曾參與創立廣東國畫研究會。南天王陳濟棠治粵時代,是三多軒的全盛時期。陳濟棠所用之壽屏、字畫,便多出黃金海之手,亦多送贈蔣介石與北方軍閥。高第街開馬路時,三多軒改建門面,時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為三多軒書寫招牌[5]。
1938年中日戰爭期間總鋪受劫掠,香港分鋪隨後在日軍轟炸中被破壞。光復後到1949年仍未恢復元氣[5]。後由第三代店主黃金海補充資金,擴大經營品種,才扭虧為盈。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三多軒失去原文房經營特色,黃家後人盡數退出。1958年,因高第路交通不便,遷往北京路。文革期間,曾被迫先後改名新文化、文鋒,1979年,恢復名稱為三多軒文房用品商店[3]。
公私合營後的三多軒1998年由北京路搬遷到文德路83號,但是後來因經營不善,於2000年就破產。2002年黃金海之孫黃錦琪向商標局申請並獲准註冊三多軒商標,在市一宮內經營正牌三多軒(現址中山四路萬方書畫城二樓),為示正宗取名老三多軒,現有印泥由黃家人在廣州親自磨製[2]。高第街56號至64號,曾是當年三多軒舊址,幾經起落浮沉,只剩下高第街宜安里的黃家故宅[6],黃錦琪現仍居此地[7]。老舖易址幾次,依然吸引到不少外國遊客來參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