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漏是一種計時儀器,又有沙鐘、沙壺等別稱。沙漏通常由兩個連在一起的流沙池組合而成,而內裏則視乎計算的時間密封裝有一定的流沙。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11月4日) |
形狀各有不同,最傳統及普遍的是漏斗形(大概和半個球體狀相似,但稍尖),球中央開一孔,連接另一流沙池,另一邊則由木板蓋着。其餘則五花八門,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柱形……不規則形皆有,而且兩個流沙池可有不同的外形。目前最常見的質料是玻璃。
粗沙、幼沙、細沙甚至小石子也可作流沙,只要能夠在兩流沙池內互相流動就可作流沙,流速快慢不拘。
沙漏最早被發現於中國、希臘、意大利等地,被使用於航海,澳洲國會使用沙漏作為會議議程計時之用。
計時儀器的發展:
前三種是古代所用的,機械鐘現已廣泛被人們採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
沙漏正是停在沙鐘這一階段。沙漏是由漏刻(水鐘)演變而成的。
漏刻同樣是一計時儀器。中國古代時,人們發現瓷器內的水會由裂縫中有規律地漏出來。於是便研製了漏刻出來,在一個留有小孔的漏壺內注入水(或水銀)後,水會一滴一滴地漏進另一容器 - 箭壺中。在箭壺蓋開一小洞,再插一箭桿,箭桿上刻上時間,再用一浮木把箭桿托起便能知道大體時間了。
後來,人們知道壺內水越多,流速越快,水越少,流速越慢,會影響計時的精確度,於是在壺上再加一漏壺,水一流走,馬上補充水份,計算時間得以準確。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這說明,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漏刻有一壞處,在氣候寒冷時壺內水份會變冷甚致結冰,以致流速極慢或不流,但用水銀又過於昂貴,因而改用沙代替水,並將之簡化,稱之為「沙漏」。
流沙由一個流沙池流到另一個流沙池,直至流光,因為內裏是密封的,所以流完的時間每次都會相同,流沙池上繪有刻度,從而得知時間。同樣可控制流沙量而獲得不同時間。每一邊流完後都可倒轉,再次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