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net(/ˈjuːznɛt/),USENET,是一種在電腦上可用的全球分散式討論系統。它是從通用的Unix到Unix複製(UUCP) 撥號網絡架構中發展出來的。杜克大學的研究生湯姆·特拉斯科特與吉姆·埃利斯在1979年設計了Usenet,並於1980年發佈。[1][2]用戶閱讀和發佈訊息到一個或多個主題類別,稱為「新聞組」。Usenet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公告板系統(BBS),並且是現在廣泛使用的Internet討論區的前身。
BBS或Web討論區和Usenet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沒有中央伺服器和專門的管理員或寄存提供商。Usenet分佈在一個大的,不斷變化的新聞伺服器集合中,這些伺服器通過"news feeds"將訊息儲存和轉發給彼此。[3]
與BBS和訊息板一樣,單個新聞伺服器或服務提供商沒有義務攜帶任何特定內容,並且可能出於許多原因拒絕這樣做。然而,與BBS和web討論區不同,Usenet的分散性通常允許對接收某些內容感興趣的用戶簡單地通過選擇連接到攜帶他們想要的feeds的新聞伺服器來訪問它。
Usenet在網絡世界中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引發或普及了許多廣為人知的概念和術語,如「FAQ」、「flame (網絡論戰)」、「sockpuppet (馬甲)」和"垃圾訊息 (spam)"。[4]在20世紀90年代初,即將接入Internet變得普遍可負擔之前,Usenet通過Fidonet的撥號BBS網絡使長途或全球討論和其他通訊變得普遍,不需要伺服器,只需要(本地)電話服務。
簡介
Usenet於1979年提出,並於1980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和杜克大學公開發布[5]。它比萬維網的誕生早了十年。 它被稱為「窮人的阿帕網 」,採用UUCP作為其傳輸協定,提供郵件和檔案傳輸服務。之所以使用Usenet這個名稱,其建立者是想希望USENIX組織在其運營中發揮積極作用。[6]
當用戶發佈文章時,根據所分Usenet層級(新聞組)儲存在伺服器,它一開始僅在該用戶使用的新聞伺服器上可以瀏覽。 每個新聞伺服器與其他伺服器(「新聞源」)交換文章。通過這種方式,文章從一個伺服器複製到另一個伺服器 ,最終可以傳達到網絡中的每個伺服器,新聞組訊息得以被分佈式儲存於全球大量的計算機中。這與後來P2P網絡的執行原理類似。Usenet是為網絡速度慢或不穩定的條件而設計的。原始Usenet網絡上的許多站點每天只能連接一次或兩次以批次傳輸訊息。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普通老式電話服務網絡通常用於傳輸語音訊號,而且電話費用在夜間較低。[3]
Usenet的最初構想是藉助網絡進行技術資訊交流,後來被廣泛推廣到大眾領域,如社會新聞、業餘愛好、個人興趣等主題。現在默認情況下,它使用NNTP協定。[7]
在中國的常用Usenet伺服器有:新帆新聞組、yaako、cn99和cnusenet[8]。
在今天,Usenet在互聯網討論區、網誌、郵寄清單和社交媒體方面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但Usenet在幾個方面與這些媒體不同:Usenet不需要註冊個人帳號;資訊不需要儲存在遠端伺服器上;存檔隨時可用;並且閱讀訊息不需要使用郵件客戶端或瀏覽器,而是使用新聞組客戶端。現在可以使用普通的互聯網瀏覽器閱讀和參與Usenet新聞組,因為現在大多數新聞組都被鏡像到許多萬維網站點。 [9]
使用Usenet
許多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許多其他互聯網站點為其用戶提供新聞伺服器訪問權限。在早期,伺服器和新聞閱讀器是在同一系統上執行的單個程式。今天,人們使用單獨的新聞閱讀器客戶端軟件,這個程式類似於電子郵件客戶端,但它用於訪問Usenet伺服器。一些客戶端也提供這種功能,如Mozilla Thunderbird和Outlook Express。[10]
通過Usenet客戶端可以訪問新聞組。Usenet客戶端可以閱讀和回覆新聞組中的貼文。通過Usenet客戶端,用戶能夠選擇訂閱感興趣的新聞組、訊息進行閱讀、索引、刪除過期訊息等。郵件客戶端通常也具有整合的新聞組閱讀器。但是,與獨立的新聞閱讀器相比,這些整合客戶端通常功能較少,並且違反了Usenet協定、標準和約定。許多使用這些整合客戶端的用戶,例如微軟 Outlook Express中的用戶,由於他們的不當行為而被正統主義者所厭惡。[11]
隨着萬維網的興起,網絡前端網站變得越來越普遍。現在有許多網站提供基於萬維網的Usenet新聞組[12][13],如 Google網上討論區 [14]。一些瀏覽器可以通過 news: 協定連結直接訪問Google網上討論區。 [15]
分組
新聞組歸入層級的八大組:[16]
- comp.*:關於計算機的相關話題。
- misc.*:其他無法歸入現有層級的討論。
- news.*:關於Usenet本身的討論。
- rec.*:關於娛樂活動的討論(遊戲、愛好等等)。
- sci.*:關於科學方面的討論。
- soc.*:關於社會話題、社會文化的討論。
- talk.*:關於社會及宗教熱點話題的討論。
- humanities.*:關於人文學科(文學、哲學等等)的討論。
以及:
- alt.*:無法歸於其他類別或不願歸入其他類別的話題。
- biz.*:商業話題
中文Usenet:
消亡
個人電腦雜誌的薩沙·西根在2008年表示「Usenet已經奄奄一息了」。[19]有些人指出1993年的永恆九月是Usenet衰落的開始。西根認為,當色情作者和軟件破解者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在Usenet上放置大型非文字檔案時,Usenet磁碟空間和流量也相應增加。
作為回應, TechCrunch的約翰·比格斯認為:「只要有人認為命令列優於滑鼠,原始的純文字社交網絡就會存在」。[20]
美國線上於2005年停止使用Usenet。2010年5月,早在3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Usenet的杜克大學關閉了它的Usenet伺服器,其理由是使用率低且成本不斷上升。[21][22]
存檔
Google網上討論區擁有可追溯至1981年5月的Usenet貼文存檔。其中最早的貼文,是從1981年5月到1991年6月的貼文,最初由多倫多大學動物學系的亨利·斯賓塞存檔。[23]它們由戴維·懷斯曼等在西安大略大學捐贈給Google[24]。從1991年底至1995年初的存檔由NetNews CD系列[25]的肯特·蘭菲爾德(Kent Landfield)和夫琅和費協會的克里斯托弗爾(Jürgen Christoffel)提供。 [26] 從1995年3月,Deja News公司開始存檔Usenet上的貼文,該公司於2001年2月被Google收購。[27]從2000年8月的第二周開始,Google自己開始存檔Usenet的貼文。[28]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