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 3T3,亦稱3T3,是一個由紐約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的喬治·托達洛(George Todaro)以及哈沃德·格林(Howard Green)兩名研究人員於1962年構建的永生化細胞系[1]。NIH 3T3細胞的來源是NIH瑞士小鼠(NIH Swiss mice)的胚胎成纖維細胞。其名稱中的3T3指該細胞在建系過程中每3天傳代(transfer)一次,每次接種3 x 105個細胞。在傳代20-30次後,兩名成功人員成功建立了今天的NIH 3T3細胞系[2][3]

Thumb
NIH 3T3細胞。可見其形態與普通的成纖維細胞類似,爲梭形

細胞系的建立

3T3細胞由紐約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的兩名學者喬治·托達洛(George Todaro)以及哈沃德·格林(Howard Green)於1962年構建。該細胞的來源是NIH瑞士小鼠(NIH Swiss mice)的胚胎成纖維細胞。他們構建細胞系時,在原代培養後,每3天傳代(transfer)一次,並以3 x 105個細胞每20cm2的密度將細胞鋪到新的組織培養皿中。在傳代20-30次後,他們發現一部分成纖維細胞的生長速度開始加快,隨後,即使再經過多次傳代,這些細胞還是能繼續生長分裂(即這些細胞已經跨越了海弗里克極限,進入了永生化狀態)。他們在1963年報告了這一成果。隨後,該細胞的名稱前面加上了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名字,稱爲NIH 3T3[1]

特性

NIH 3T3細胞通常於添加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養基中培養,根據情況可以向培養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預防細菌污染。該細胞的細胞週期大約爲18小時[4]。傳代時使用胰蛋白酶消化即可。NIH細胞爲貼壁生長,有接觸抑制現象。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培養皿的NIH細胞呈梭形[3]

NIH 3T3細胞的轉染效率較高,細胞生物學研究者常常將其選作研究模型[3]。對NIH 3T3的基因組分析表明,NIH 3T3細胞爲非整倍體,研究表明,NIH 3T3細胞的染色體數範圍大致在52條到82條之間,大部分(超過70%)NIH 3T3細胞中含有70到78條染色體(正常二倍體小鼠的染色體數爲40) [5]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