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英語:dub)是一種於1960年代從雷鬼發展出來的電子音樂風格[2] 雖然經過長年發展它已經超出了雷鬼音樂的範疇,但依然被普遍地認為是其子流派之一。[3] 從現有唱片採樣,明顯地剪輯和重塑所採樣的片段,並重新混音是迴響音樂的重要風格特徵,[4] ,常用的手法包括:消除原有的人聲、突出律動的部分(從原曲中提取鼓和貝斯元素的行為有時被稱作「riddim」)、偶爾加入原曲或其他曲目的人聲或器樂片段並運用大量混響與回聲效果器。迴響也是流行電子樂的早期原型。[5]

Quick Facts 迴響, 風格起源 ...
Close

在1960年代末的迴響音樂先驅們包括Osbourne "King Tubby" Ruddock、Lee "Scratch" Perry和Errol Thompson等等。[6]Augustus Pablo因在迴響音樂中加入口風琴而得名,他同樣也是此風格的先驅者之一。在舞池環境之外的混音台上做類似實驗的還有Clive Chin and Herman Chin Loy.[7] 這些製作人,尤其是Ruddock和Perry, 都將調音台視為樂器,重新編排曲目使之成為全新的不同的作品。羅蘭空間回聲效果器(The Roland Space Echo)在1970年代早期被迴響音樂製作人廣泛用於創造回聲和延遲的效果。

迴響音樂曾經受到許多其他音樂風格的影響,包括搖滾樂(最明顯的是後朋克,其次是其他朋克音樂)[8]流行音樂[9]嘻哈音樂[8]後迪斯科、以及晚期的浩室音樂科技音樂氛圍音樂[10]電子舞曲等等。[11]迴響音樂是叢林音樂和鼓打貝斯的根基[12][13][14],而傳統的迴響音樂也存活了下來,它的創始人如Lee "Scratch" Perry和Mad Professor依然持續地出產新作品。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