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拉丁語alma mater,英式英語發音:/ˈɑːlmə ˈmɑːtər/、美式英語發音:/ˈælmə ˈmeɪtər/),源自拉丁語,本意「母親哺乳」,詞源與校歌相通,是一個使用於古羅馬各式地母神的頭銜,特別是刻瑞斯或者西芭莉希臘神話),亦使用於中世紀基督教聖母瑪利亞

Thumb
哥倫比亞大學的「智慧女神雕像」

位於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於1988年,430位大學校長在大學著名的大廣場上共同簽署了歐洲大學憲章 (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 Europaeum),正式承認與宣佈博洛尼亞大學為Alma Mater Studiorum,為世界上所有大學的母校。[1]

語境

拉丁語「alma mater」一詞用作「母校」解時,意味「滋潤頭腦」、「餵食知識」、「慷慨的母親」(generous mother)。[2]

現代的母校

現代,其義指一個人在教育機構接受教育,在該機構接受到教育的「滋養」,畢業後即稱其為母校。一般而言,母校一詞用在高等教育機構上,學生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或從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獲得專業碩士學位及博士學位等,畢業生會稱其完成教育的機構為母校。[3]更有延伸至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機構上,如小學或中學,一般人也會稱其為母校。[4]

美洲

  • 美國,學生在一個學院接受大學教育,畢業之後學生會獲得第一個學位,之後學生繼續往專業學院深造,如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獲得JDMBAMD等碩士級學位,若繼續深造,則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因此一位接受美國教育人士,可能會擁有多所母校。

歐洲

亞洲

  • 中國,一般「母校」的使用並不囿於「畢業」學校,也包含肄業、修業等教育機構[5]
  • 日本,母校的使用,常用於頒發學士學位碩士[註 1]博士學位的教育機構,若未接受高等教育,則常以高中為母校。東京大學舉辦的Back to Alma Mater Project,即研究所學生回到高中去介紹大學生活,以及大學研究的一個企劃,該企畫用「alma mater」來稱呼高中[6]。少數如京都大學網站的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中,則以各人取得學士學位的教育機構作為alma mater的代表[7]小學館出版的數位大辭泉,說明母校為個人在該地曾經受過教育而後畢業的學校[8]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說明母校為個人在該地曾經受過教育而後畢業的學校,或是目前正在該地學習中的學校[9]
  • 台灣,通常不區分畢業與否,只要曾在該教育機構接受教育的學生,皆稱該教育機構為母校[10]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