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泥
黃泥涌峽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後來該溪流改建成寶靈頓運河(鵝頸澗),現時已填成暗渠。隨着溪流而下的山峽口地方即今天的跑馬地。
193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意識到日本對香港的威脅正在日益增加,加上黃泥涌峽在香港島中央扼守來往港島南北的要道,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性,所以駐港英軍興建了大量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地下營房及多座機槍堡等[1]。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本皇軍於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陸香港島,日軍第230聯隊於12月19日清晨經金督馳馬徑抵達黃泥涌峽[2]。上午10時30分,駐守於黃泥涌峽道旁的西旅指揮部受到日軍包圍及連番攻擊,加拿大援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準將率領同僚突圍,但遭遇日軍密集開火射擊,他與多名一同突圍的守軍陣亡,羅遜準將亦成為香港保衛戰及加拿大軍在二戰中陣亡的最高級軍人[3],當時香港義勇防衛軍第3連第7、8、9排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營D連,為了扼守黃泥涌峽,與日本皇軍爆發連場激戰,皇家蘇格蘭營亦朝山峽發動反攻,在19至20日歷時一天的戰鬥,香港守軍陣亡達451人,日軍也有600人傷亡,但日軍最終於12月23日成功佔領黃泥涌峽及黃泥涌水塘,香港守軍因此陷入被東西分割,在灣仔的西旅與在赤柱的東旅只能各自為戰。黃泥涌峽軍事遺址於2009年12月確定列入香港二級歷史建築[4]。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呎、長270呎。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後改建成現時的黃泥涌水塘公園。
2009年,黃泥涌水塘聯同大潭水塘、薄扶林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包括水塘內水壩、水掣房及溢流口[5];而工人宿舍則於2009年12月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