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筋,也稱作,是揉洗麵團、將澱粉分離後得到的有彈性的膠狀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麵筋可作為食材入饌,做主料、配料、餡料、小吃皆宜,尤其因其口感與動物肉相似,常用於烹製素肉。麵筋起源於中國宋朝時就被廣泛食用。常見的麵筋半成品包括水麵筋、油麵筋㸆麩等。

Thumb
手撕麵筋

歷史

中國人最早從麵粉中單獨分離出麵筋作為食物。後世傳說,麵筋的發明者是南朝梁武帝。《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推測,北朝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餺飥就是一種帶狀的薄片麵筋。[1][2][3][4]

宋朝,麵筋被廣泛食用,在食品體系、尤其是素食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因其口感與動物肉相似,常用於製作素肉,令素食烹飪的水平和創新程度大為提高。「麵筋」和「麩」的叫法也確立於宋朝。元朝清朝的許多食經都包含麵筋的烹調方法,醃製水煮煙熏等各式做法俱備。[5][6][7][8][9][4]

西方世界意大利化學家雅各布·貝卡里英語Jacopo Bartolomeo Beccari首先從麵團中分離出麵筋,其時不晚於1745年。人們將麵筋摻入麵包豆製品等其他食物中,以滿足糖尿病患者、安息日會教徒等特定群體的飲食需求。在日本長壽飲食英語Macrobiotic diet提倡者櫻澤如一影響下,獨立的麵筋食品在歐美於20世紀70年代出現,此後逐漸被長壽飲食社群以外的更多人所接受。[10]

製取和烹飪

小麥麵粉加水和成麵團,再於水中反覆揉洗,使澱粉等成分都分離出去,最後剩下來的有彈性的膠狀物即為生麵筋。每1千克麵粉可洗出生麵筋300克左右。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麩質),占乾重的85%以上。生麵筋可以進一步加工為各類麵筋半成品,如:[11][12]

  • 生麵筋揪成團塊,下沸水煮熟,即為水麵筋,顏色灰白。也可製成長條狀,別稱素腸。水麵筋的結構類似肌肉纖維,適於製作素肉
  • 生麵筋揪成小塊,油炸成中空的圓球狀,即為油麵筋,金黃色。以無錫油麵筋最為有名。除了直接入菜,也可以塞入餡料。
  • 生麵筋發酵後高溫制,即為㸆麩,顏色橙黃,質地多孔,呈海綿狀,可吸收大量湯汁。
  • 生麵筋加熱乾燥後,可製成活性麵筋粉,即谷朊粉。可以加溫水重新調製為麵筋,也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加入麵條、麵包等中。

麵筋可以作為菜餚主料,也可以作為配料。其自身沒有顯著味道,作配料時可以突出其他原料的風味,故有「百搭菜」之稱。烹飪時十分靈活,切絲、丁、條、塊、片、末均可,做冷盤、熱菜、小吃、餡料皆宜。[11]

來源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