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里尼亞諾戰役(Bataille de Marignan)是法蘭索瓦一世的軍隊,於1515年同北部的梅萊尼亞諾發生的一次作戰,結果法國-威尼斯聯軍大勝米蘭與瑞士。
馬里尼亞諾戰役 | |||||||
---|---|---|---|---|---|---|---|
康布雷同盟戰爭的一部分 | |||||||
《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停止追殺瑞士軍人》一幅十九世紀的浪漫派畫作,亞歷山大-埃瓦里斯特·弗拉戈納爾(Alexandre-Évariste Fragonard)所繪,現藏於凡爾賽宮的戰爭畫廊 (Galerie des Batailles) | |||||||
| |||||||
參戰方 | |||||||
法國 威尼斯共和國 |
舊瑞士邦聯 米蘭公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弗朗索瓦一世 吉安·賈科莫·特里夫齊奧 巴托洛梅奧·德·阿爾維安諾 路易·德拉·特雷莫耶 夏爾三世·德·波旁 貝亞爾 |
馬克思·羅伊斯特 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1] 紅衣主教馬修·席納 | ||||||
兵力 | |||||||
32,500人
|
22,2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5,000人死亡[2] 受傷人數未知 |
10,000人死亡[3] 受傷人數未知 |
作戰中,法軍以野戰炮徹底摧毀了瑞士長矛兵。瑞士軍隊採用陳舊的長矛兵方陣戰法:方陣的前6列長矛兵前傾,使矛尖在第一列陣前突出5-6米,以便後五列能相應地保持較小的間隔;第七列後長矛被置於前面軍人的肩上。這種陣法雖然曾在古代發揮過作用,但是在火器問世後,其使用的不便則暴露無遺。法軍的野戰炮兵便利用其弱點,先用野戰炮猛轟其一側,而後又迅速移至另一側猛轟,瑞士長矛兵方陣即刻瓦解。
法國與威尼斯聯軍獲勝之後,瑞士宣佈永遠中立,法軍囚禁米蘭公爵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並佔領米蘭。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為了獲得自由,在1516年以三萬達克特金幣的代價,把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公國賣給了法王法蘭索瓦一世。法蘭索瓦一世因為此戰的身先士卒、勇猛無畏,獲得「騎士王」的美稱。當時他直接讓法國將軍──「完美騎士貝亞爾」將國王打扮成騎士,並讓貝亞爾站着對跪下的國王授予騎士稱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