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醫學(韓語:한의학),又稱東醫(韓語:동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為高麗醫學(韓語:고려의학)[1],是朝鮮半島的傳統醫學,主要是在傳統中醫的體系上結合朝鮮本土醫藥發展起來[2][3][4]。中國境內的朝鮮族自治區域稱為朝醫。朝醫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醫學之一[註 2]。
朝鮮半島本土傳統醫學最初稱為「鄉藥」[6]:5-6。朝鮮王朝中期,朝鮮醫學家許浚將《黃帝內經》和金元四大家的中醫理論與本國傳統鄉藥統合開創「東醫」[6]:95。朝鮮王朝末期,醫學家李濟馬創立以四象為綱的「四象醫學」成為韓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7]。韓醫以「天、人、性、命」整體觀和「四維之四象」結構為理論指導,在臨床上施行辨象施治[2]。韓醫與中醫有許多共通之處,但韓醫發展了其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融合了除中醫以外的其它醫學知識[2]。在臨床方面,韓醫非常注重針藥並用的治法[7],應診甚少使用脈診[8]。
1986年,韓國將日本式的「漢醫」一詞改稱「韓醫」。2006年,韓國為配合2013年東醫名著《東醫寶鑑》問世400周年的紀念活動申請將此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此後,《廣州日報》在頭版上援引民俗專家白庚勝的話以《韓國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遺」》為題進行報道,引起輿論對韓醫的關注和不滿。韓國被指欲割斷韓醫與中醫的源出關係,以突出其醫學的本國化[9]。不過也有輿論表示《廣州日報》的報道存在「常識性錯誤」,並支持包括韓醫、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都成為文化遺產[10]。
名稱
朝鮮半島本土傳統醫學最初稱為「鄉藥」[6]:5-6。朝鮮王朝時期,朝鮮醫學家許浚將《黃帝內經》和金元四大家的中醫理論與本國傳統鄉藥結合開創朝鮮醫學——「東醫」。他在其所著《東醫寶鑑》中稱:「王節齋有言曰:東垣北醫也……丹溪南醫也……則醫有南北之名尚夷,我國僻在東方,醫學之道,不絕如線,則我國之醫,亦可謂之東醫也」[6]:95。朝鮮日佔時期,按日本漢方醫學的習慣,東醫被稱為「漢醫」或「漢方醫學」、「東洋醫學」。1986年,韓國政府修改《國民醫療法》,規定將「東醫」、「漢醫」統一改稱為「韓醫」[2][11],不過民間仍有稱漢醫者[12]。
歷史
《黃帝內經》載「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13]:242,《素問·異法方宜論》和《山海經·東山經》稱始於中國東海岸的針灸術傳入了古朝鮮。據考古發現,早在原始社會朝鮮半島的先民就已經使用砭石來治療外科腫氣等疾病[6]:3。據相關遺址中針的發現,以及史料中有關靈艾、乾艾的記載,表明古朝鮮已經使用針灸治療疾病。[6]:3-5。史記載古朝鮮使用艾、蒜、靈草等植物和動物做藥材[6]:3-5。《神農本草經》也有提及韓醫學[13]:242。
三國時期,古朝鮮固有的和從中國傳入的醫學理論得到了融合,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主的醫學——「鄉藥」,即「國藥」。高句麗借鑑中國建立了侍醫制度,主要負責國王的醫療。百濟設有藥部和負責醫學教育、疾病治療和藥物管理的醫博士、採藥師、祝禁士。三國醫學在人體結構方面借鑑了中醫以五臟六腑為中心的系統學說;在生理、病理方面則借鑑了印度醫學以地、水、火、風四方面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學說;在預防養生方面採納並進一步發展了中國道家導引、按摩、辟穀、納氣、煉丹等方法[6]:6-7[14]:37。三國時期的醫學書籍有《高麗法師方》、《百濟新集方》等。這些醫書對朝鮮本土鄉藥的發展影響很大。與此同時,這些書籍也傳入中國和日本。據史料記載,公元645年,日本人安作得志從高句麗學習針灸術後將其帶回日本,推動了日本醫學的發展。[6]:6-7
統一新羅於717年開設藥殿,指定專門的醫博士教授醫學,主要科目是其從唐引入的醫學理論。從印度歸來的僧人以及唐沿海新羅坊從事貿易的商人還將產於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的藥材引入朝鮮半島。三國時期曾出現的救療制度在統一新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統一新羅傳入中國的醫方、藥物明顯增多。高句麗的《老師方》被載入《外台秘要》。記載新羅僧人用威靈仙治癒足痹的《威靈仙傳》傳入中國後,很快被中國醫家認可並迅速推廣,並被載入《本草》。統一新羅的醫書主要有《濟眾立效方》、《新羅法士方》、《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四部。不過這四部書都已失佚,只有《新羅法士方》二首,《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各一首保存在日本《醫心方》中[6]:7-8。據《三國遺事》記載,新羅曾進行過屍體解剖[14]:56。
高麗在建國初期設立了醫學教育與行政機關體系。太醫監主管全國醫療行政和醫生教育及任用,尚藥局負責王室的醫療事務,此外還有東宮醫官、翰林醫官、食醫、軍醫、獸醫、獄醫等以及東西大悲院、濟危寶、恵民局、救濟都監等救療機構。此外,高麗還設立了醫學院,主要邀請宋醫教授醫生。958年,高麗開始通過科舉考試任用醫官。成宗和穆宗時期時期,高麗醫療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6]:9[14]:107。高麗中期在繼承唐宋醫學和綜合印度及阿拉伯醫學的知識後,高麗醫學開始創立。受宋醫的影響,高麗改變了原始的治療方法,開始以陰陽五行為中心展開醫學理論探討,辯證論治的思想開始發展[6]:9-10。在本草方面,宋《本草要括》、《證類本草》的傳入使高麗新藥的知識更加豐富。高麗《鄉草救急方*方中鄉藥目草部》記載有180餘種藥物。高麗與中國的醫學交流達到空前水平。高麗使節來華大多有醫官相隨。中國醫事制度、醫藥著作、藥材大量輸出到高麗。中國醫生到高麗也不絕於途[6]:10。
高麗中後期的醫學自主性得到增強,雖然依然遵循中醫理、法、方,但在藥物的使用上形成了使用鄉藥的風氣。鄉藥的理論基礎是「在本國發生的疾病應以本國藥材進行治療」的宜土性理論。相對於「鄉藥」,從中國輸入的藥材被稱為「唐藥」。高麗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有金永錫的《濟眾立效方》(約1146-1166年)、崔宗俊的《御醫撮要方》(1226年)。脈診在高麗很被重視,但辨證論還不成熟,仍處於對症治療的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鄉藥救急方》、《三和子鄉藥方》、《鄉藥古方》、《東方經驗方》、《鄉藥惠民經驗方》、《鄉藥簡易方》等許多鄉藥方書的出現,顯示高麗自主醫學已經過渡到以唐宋醫學為基礎,適當結合經驗醫術的階段。高麗末期,由於戰亂,高麗內憂外患,但高麗的自主醫學卻有了飛躍的發展,逐漸擴充了鄉藥的醫藥知識[6]:11-12[14]:108。在醫學理論方面,高麗醫學對《黃帝內經》、《甲乙經》、《難經》等有了新的理解與詮釋,並整理編撰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義圖序論》,對《難經》各條文進行註解,並對全部理論輔以圖表加以解釋[6]:9。
朝鮮王朝初期與高麗末期一樣與中國的交流較少,這一時期的醫學主要是繼承高麗末期的鄉藥醫學。從世宗開始,朝鮮與中國明朝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頻繁。到成宗和中宗時期,中國明朝的許多方書能夠在朝鮮直接出刊。朝鮮對明朝醫學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全面。與此同時,朝鮮本土鄉藥醫學的研究在成宗時期也達到鼎盛。朝鮮經常派人來華輸入朝鮮不產之藥,並引種、繁殖中國的藥用動植物。由於中國地道藥材路遠而昂貴,朝鮮也越發意識到使用鄉藥更為方便、便宜、療效更佳。[6]:13-15
世宗很重視用鄉藥治療本國人民的疾病。為了解鄉藥採集的最佳時期,他命俞孝通領銜編撰《鄉藥採取月令》,發佈鄉藥採集月令,收集鄉藥方書,最終編寫了包括所有鄉藥方書的《鄉藥集成方》。《鄉藥集成方》全書共85卷,以《鄉藥濟生集成方》為藍本,借鑑中國和朝鮮本國醫學書籍編撰而成,是朝鮮半島醫學史上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作[6]:15[14]:208。世宗時期,朝鮮還對實用性較強的中醫方劑學進行了整理,為吸收和同化中國醫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445年,世宗又命金禮蒙等編纂了另一部大型醫學著作《醫方類聚》。該書共365卷(現存僅262卷)歷經朝鮮世宗、世祖、成宗三朝,耗時十餘年於1465年最終刊印,引用中國醫書153部,其中包括40多部中國已佚的古醫書。訓民正音發明後,朝鮮還對中國和用漢字書寫的朝鮮方書進行了韓語翻譯、解釋、註解,為朝鮮自主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意義[6]:13-14[14]:208。
朝鮮王朝中期的醫學主要是以金元四大家和明朝中期的醫書為主。燕山君之後,鄉藥醫學開始逐漸衰落,鄉藥的採集被忽視,許多鄉藥方書也未能在臨床中得到應用[6]:14。鄉藥逐漸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關於鄉藥使用核傳播的醫書都是以治療方劑或運用技巧為主,而不是以學術理論為重點,所以除非傳授秘籍,否則無法通用。此外,鄉藥醫書中的理論和原理也不全面,如果不掌握其方劑的本意或用藥技巧,就無法傳授其精華部分[6]:178。壬辰倭亂期間,無辜百姓死於疾病,救濟百姓成為極為迫切的任務。但當時朝鮮既有傳統醫學,又有中國宋、金、元時期醫學,還有剛剛傳入的明朝醫學,出現各種醫學混合在一起的混亂局面。宣祖於是命許浚編撰新的綜合醫書,糾正錯誤理論和處方,並選取正確的處方。1610年,許浚花了14年的時間最終使《東醫寶鑑》成書[6]:55-56。《東醫寶鑑》是一部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實際醫學理論,並倡導朝鮮鄉藥運用的綜合性醫學理論和臨床典籍[6]:54。它的問世確立了韓醫學的獨立地位[6]:24,並最早創用「東醫」作為朝鮮傳統醫學的專用名[6]:20。鄉藥也重新得到復興[6]:178。
近代,西方科學和思想文化湧入朝鮮。1894年甲午改革時期,朝廷廢除了傳統韓醫學考試而全面引進西醫。西醫學在政策的保護下逐漸定立。1900年1月,新的《醫士規則》將傳統韓醫與西醫並存[15]。儘管受到西醫的衝擊,傳統韓醫學依然有所發展。1901年,以醫家李濟馬根據中國《靈樞·通天》五態人之說,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四象醫學理論體系,並於1894年編撰了《東醫壽世保元》。四象醫學主要是替代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將人的體質分為四象來治療以適於體質病因論的理論。它是源於中醫、脫胎於中醫,而由朝鮮醫家創造的朝鮮民族醫學。四象醫學創立不久就很快傳入中國延邊地區,成為延邊朝鮮族民族傳統醫學的內容之一[6]:23。四象醫學學說同時也為東方傳統醫學增添了體質醫學的新內容[2]。
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對韓醫學持否定態度。1907年起,韓醫生不再被允許在國立醫院行醫。但由於日佔朝鮮醫療資源緊缺,日帝朝鮮總督府於1913年發表《醫生規則》,區分「醫生」和「醫師」,將行使韓醫的人員稱為「醫生」。1944年日帝總督府發表《朝鮮醫療令》,廢止1913年的《醫生規則》[16][17]。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後,韓國政府在社會部保健局新設了漢方科。1951年10月,韓國政府頒佈《國民醫藥法》,規定傳統東醫與西醫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從而在法律上確立了東、西醫兩種醫學並存的二元醫療體制[2]。韓戰結束後,傳統韓醫學在診療手段、用藥方式和醫療條件等方面都有了改善[13]:242。1994年10月,韓國正式成立韓醫學研究院(KIOM),並於1996年11月在保健福祉部成立韓醫管理局。2003年7月15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韓醫藥發展法案》,扶植韓醫藥發展,促進韓醫學的普及化、現代化和國際化。2005年12月21日,韓國保健福祉部與有關部門協作成立「韓醫藥發展審議委員會」,保健福祉部副部長任該委員會委員長,並頒佈了《韓醫藥發展第一個五年綜合計劃》[2]。
近年來,韓醫學界正推動韓醫使用現代醫療設備,並認為這可使韓醫客觀化、科學化。[18]2012年,有韓醫生使用超聲波而遭到起訴。2022年12月,韓國大法院最終裁定韓醫生使用超聲波檢查並不違法。[19]韓國韓醫學會對此表示將會推動韓醫學校開設放射學等科目,並呼籲解除對韓醫師使用X光、CT和MRI等影像設備的限制。[20][21]
韓醫教育
韓國有完整的韓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教育[22]。1953年,東洋醫科大學開設韓國最早的韓醫學院(今慶熙大學東方醫學院)[23],並於1974年開設了首個博士課程[24]。
韓國目前有12所大學提供韓醫教育,每年招收約800名韓醫學生[註 3],11所為6年制韓醫大學[註 4],其中慶熙大學、 圓光大學、東國大學和東義大學為綜合性大學,另外7所為專科大學,有大邱韓醫大學、大田大學、尚志大學、 又石大學、 嘉泉大學、世明大學、 東新大學。而釜山大學則是4年制的韓醫大學,同時也是唯一的公立韓醫大學。[註 5][26]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