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農業(英語:intensive farming),或稱為工業農業,是指一類在單位土地面積中大量投入資源,以求獲取大量產出的農業活動。同粗放農業相對應,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業產品量的農業,稱「集約農業」。[2]

Quick Facts 「集約農業」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集約農業」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集約農業
臺灣集約式農業、集約農業[1]
港澳密集農業
Close
自動化收割機

集約農業既包含作物種植,也包含畜牧養殖。在作物種植中,該農業方式致力於提高農作物的密植,或在一年內種植幾種農作物,以儘可能減少休耕期,並大量投入資源,例如水、肥料和其他化學產品。[3]在畜牧業中,則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飼養儘可能多的動物,例如輪牧英語Rotational grazing[4][5]集中飼養英語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這種農業方式在發達國家廣泛施行。

歷史

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一書認為同量資本和勞動投入在不同的土地上,就屬於「粗放」的農業耕種方式。而等量資本和勞動投入在同一塊土地上,就屬於「集約」的農業耕種方式。[6]隨後,馬克思以及德國農業經營學派代表人物布林克曼繼承了李嘉圖的觀點 ,認為農業集約化經營就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入更多的資本或者勞動力」的經營方式。[7][8]

不同的是,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這是基於新古典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提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入新的現代農業技術的觀點。[9]由此可見,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解,農業集約化經營就是通過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來降低土地、勞動力等投入,以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經營方式。農業集約化水平便主要體現農業生產率上,也就可以通過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等指標來衡量。農業集約化發展便可以視為通過廣泛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率的農業發展過程。

儘管古典經濟學的農業集約化發展觀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而仍被當前許多文獻所沿用。但是,新古典經濟學的農業集約化發展觀更能反映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而且也被許多重要決策文件所認可。 [10]

腳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