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茜草科咖啡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果咖啡(學名:Coffea arabica)亦稱阿拉伯咖啡、阿拉比卡咖啡,為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的一個物種。小果咖啡原產於東非,屬大灌木或小喬木,高度5到8米;葉薄革質,光滑深綠色,卵狀披針形,長6—14厘米,寬3.5—5厘米,葉緣全緣成淺波浪狀;花冠為白色,花期3~4月;核果橢圓形,成熟時變成紅色,長約10~15毫米;常含兩枚種子,稱作咖啡豆。[2]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12月8日) |
原來世界上的商品咖啡都是小果咖啡,只是到了19世紀末,發生了一次大面積的病害,種植者才開始尋找其他抗病的品種,目前小果咖啡仍然是最主要的咖啡種,約佔全球咖啡產量的60%[3]。主要在拉丁美洲各國種植,也有部分在印度尼西亞和太平洋島嶼種植。目前世界最大的咖啡產地巴西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合小果咖啡的生長,巴西種植的主要咖啡也是小果咖啡,巴西的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3以上。
傳說中,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發現山羊吃了咖啡的葉子與果實後變得異常興奮,於是傳教士們便摘了一些這種植物煮湯,而發現了咖啡。現今埃塞俄比亞仍有人喝用咖啡葉熬煮的汁液。最早的文字記載將咖啡豆磨碎的用法是由阿拉伯學者所著,並說明有益於延長他們的工作時間。烘焙咖啡豆的做法由也門的阿拉伯人發明,隨後傳到埃及人與土耳其人,並最後傳到全世界。
小果咖啡的果實比中果咖啡和大果咖啡要小,漿果橢圓型,一般內有兩粒種子,即所謂的「咖啡豆」。小果咖啡適合生長溫度為20℃左右、海拔600米富含礦物質的火山地質土壤生長。小果咖啡首次在也門西南高地被發現,現今在原產地已經很少見,然而在南蘇丹博馬高原與肯亞馬薩比特也發現原生種,但不知道是被移植的或是原生的,因此至今小果咖啡的原產地仍是爭議。現今的小果咖啡多是與其他種雜交改良的後代。
小果咖啡首度由安東尼‧喬舍,研究阿姆斯特丹植物園的樣本後,分類為月桂科茉莉屬。後來在1737年由林奈重新分類為茜草科咖啡屬,咖啡屬是為全新的專屬分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