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明末清初儀器製造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孫雲球(1628年—1662年[註 1]),字文玉,號泗濱,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時期儀器製造家,於民間活躍,擅長光學儀器製造,生平著有《鏡史》一書[註 2]。[1]
孫雲球一家世代為官宦之家,但他出生時,家道已衰,以其父開辦私塾為生。他年幼時求學中得到其母的教導。十三歲時中秀才,而後兩次鄉試落榜,不再應試。父親去世後,家境艱難,母子二人遷居蘇州虎丘,孫雲球靠賣草藥維持生計。此後,他鑽研西學,特別是測量、算指、幾何等,為他的創造發明奠定基礎。[2]
他年輕時曾通過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鍾(一種古老的時鐘),定出晝夜,晷上的時刻十分準確。[3]他把磨製成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成「千里鏡」,成為中國最早的望遠鏡之一。他創製了「存目鏡」(放大鏡),以及由放大鏡和其他鏡子組合而成的「察微鏡」(顯微鏡)。不僅如此,他還制出能把一個物體化為許多物體的「萬花鏡」與類似現在哈哈鏡的「幻容鏡」。他製造的「放光鏡」,與後來黃履莊製造的「瑞光鏡」相似,是類似探照燈的裝置。[4]還有「半鏡」,據推測這是一種半圓盤形的眼鏡,僅下半部分有鏡片。老花眼者佩戴時眺望遠方可以透過上方空隙,不需摘下眼鏡。除此之外孫雲球還磨製過多面鏡、夜明鏡、鴛鴦鏡、夕陽鏡、火鏡、端容鏡、焚香鏡、攝光鏡、佐砲鏡等70餘種鏡片。[2]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學家李約瑟對孫雲球的發明十分好奇,並將孫雲球的創造發明及其成就寫進了他的專著。[4]
早期中國的眼鏡是依靠進口的,價格昂貴。[5]孫雲球見許多人因視力問題生活無比麻煩,便自行成功制出眼鏡。為了研製,他赴杭州向陳天衢學習光學, 並請一批杭州學者到蘇州一起討論,結合西學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在此基礎上,他用水晶代替玻璃作為原料,把過去「單照鏡」(也就是用手持的單個鏡片「一片鏡」)改為架在鼻樑上的使用方式,並磨製成24種不同凹凸鏡片,讓顧客自試,「隨目配鏡」,這在全國收到很大歡迎。在他對眼鏡的製造與改進影響下,蘇州眼鏡作坊開始興盛起來。[2]後來孫雲球把這些技藝傳授給蘇州人褚三山,期間眼鏡很快在全國流行開來,價格迅速下降,並在日本暢銷,成為一種重要的輸日商品。[6]後來蘇州近郊形成一大批生產眼鏡的作坊,歷經數次搬遷,最終形成全國眼鏡的集散地。[7]
清朝葉夢珠在著作《閱世編》也記載了眼鏡價格大幅變廉的現象[8]-
“ | 順治以後,其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近來蘇、杭人多製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惟西洋有一種質厚於皮,能使近視者秋毫皆晰,每副尚值銀價二兩,若遠視而年高者帶之則反不明,市間尚未有販賣者,恐再更幾年,此地巧工亦多能制,價亦日賤耳。 | ” |
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們入華傳教時帶來許多西方光學知識。其中湯若望的《遠鏡說》是第一部系統地向中國介紹望遠鏡製作及相關光學原理的著作,這同樣也啟發了孫雲球。雖說孫雲球的《鏡史》有些部分也參考了湯若望的這本書,但它在實踐方面經驗更為豐富。同時,《鏡史》在創作中也受到薄珏的影響。孫雲球在書中記載了多種不同作用的光學儀器,它是第一部由中國人撰寫的光學論著,其光學器具在當時產生了深遠影響。[9]
父親 | 孫志儒,字茂叔,號大若,吳江七都雙石橋人,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福建莆田知縣。清軍入關後棄官歸鄉教書 |
母親 | 董如蘭,字逸雋,號慕園,蘇州吳縣人,有學識,曾為孫雲球的《鏡史》作序[2] |
孫雲球發明眼鏡後,由於效果好,許多人不惜高價購買。浙江天台有個叫文康裔的人,患有近視。孫雲球贈給他一副千里鏡,於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試驗,遠遠地看見城中的樓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靈岩、穹窿各個山峰稜角分明、蒼翠可見,萬物都看的清清楚楚,於是驚詫至極。[3]他的舅舅董德其有嚴重的近視,只能看清數寸以內的事物,在康熙十七年的鄉試中,藉助孫雲球所制眼鏡,便可以看清一尺遠。[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