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IK金牛座NML是在黃道星座金牛座的一顆米拉變星,距離太陽大約280秒差距(910光年)[7]

Quick Facts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特性 ...
金牛座IK
Thumb
繪製自超新星全天自動巡天數據的
金牛座IK可見光波段光變曲線[1]
主圖顯示亮度對應於時間的函數,
插圖顯示了對應於脈動相位函數繪製的相同數據。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星座 金牛座
星官
赤經 03h 53m 28.87s[2]
赤緯 +11° 24′ 21.7″[2]
視星等(V) 10.8 - 16.5[3]
特性
演化階段漸近巨星支
光譜分類M6e - M10e[3]
視星等 (K)−1.24[4]
U−B 色指數−0.04[4]
B−V 色指數+3.64[4]
變星類型米拉[3]
天體測定
徑向速度 (Rv)~46[5] km/s
自行 (μ) 赤經:32.806±0.799[6] mas/yr
赤緯:−22.820±0.663[6] mas/yr
視差 (π)3.5114 ± 0.3496[6] mas
距離930 ± 90 ly
(280 ± 30 pc)
詳細資料
質量1 - 1.5[7] M
半徑263,000,000正負29,000,000[7] R
表面重力 (log g)–0.95[7]
亮度8,724±1,921[7] L
溫度2,234±86[7] K
其他命名
IK Tau、NML Tauri、 2MASS J03532886+1124216、IRAS 03507+1115、 AAVSO 0347+11
參考資料庫
SIMBAD資料
Close

發現

在1965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格里·諾伊格鮑爾、Martz、和羅伯·雷頓,報導了兩顆極低溫恆星的發現。當時,估計這些極紅色天體的溫度在1,000 K左右[8]

在沒有其它名稱的情況下,它們以發現者的首字母與其所在星座命名為天鵝座NML和金牛座NML[9][10]。它在1967年被確定為米拉變星[11]。金牛座NML這個名字在該星獲得金牛座IK的變星名稱後就被廢棄了[12]

變異性

金牛座IK大約每470天變化一次,視星等在10.8到16.5的兩極值之間變化[3]。因為它的光譜顯示出強烈的氫發射和非常大的視星等振幅,它在發現後不久就被歸類為米拉變星[11]。在每個週期中,恆星的光譜也會發生變化,在接近最小值時一直達到M10,在最大值時只有M6-M8[3]

性質

金牛座IK大約每470天就有一次強烈的脈動循環,在最低的溫度時是最冷,但有最大的亮度。熱光度變化較小,估計為8,724 L。計算得到的溫度僅2,234 K,半徑為608 R

金牛座IK 具有來自其擴展大氣層和星周物質的強邁射發射[13]。星周物質富含塵埃,在恆星附近有氧化鋁,在更遠的地方有矽酸鹽。這兩種類型的塵埃各自形成了單獨的外殼,一種在恆星半徑的兩倍以內,另一種在其半徑的三倍之外。塵埃密度最大的區域是金牛座IK半徑的6-8倍處[14]

儘管即使在最大亮度下,金牛座IK的視星等仍遠低於肉眼可見的亮度,這是由於低溫和可見光波長的強烈消光。在紅外線中,它比突出的恆星如參宿七更亮(K波段星等 +0.18[4]),並且可與天狼星相媲美(K波段星等 -1.35)[14]

演化

做為米拉變星,金牛座IK是一顆漸近巨星支(AGB)恆星,初始質量大約為1.5 M[15]。它已經耗盡了核心的氫和氦,但質量不足以點燃碳氧核心,現在正在同心的氫和氦殼層中交替融合。隨着惰性核心的生長和氫殼層接近表面,質量損失變得非常高,恆星在視覺上變得非常模糊,成為一顆「暗星」[16]。然後它將迅速失去整個大氣層,形成行星狀星雲,並留下白矮星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