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難或稱魏拔都邯鄲,是指中國戰國時期魏國攻佔趙國國都邯鄲的歷史事件,當時邯鄲被魏國攻佔是諸侯間兼併戰爭的一件大事,當時人稱之為邯鄲之難。戰爭最終結果是魏國無力抵禦周邊各國的軍事行動,只好和趙講和歸還邯鄲城而結束。

背景

春秋時期趙韓魏三家關係極深,在晉國內部結成政治聯盟,共同反對其他諸卿和晉國宮室,雖然三方之間有矛盾,但是面對共同的利益和敵人,聯盟仍然是三方的主流。但是進入戰國以後,此時三方關係發生微妙變化,特別是趙韓魏三家分晉後,關係由同盟變為對手,三方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加劇。而魏國通過改革後實力大增,在軍事上連連得手,佔據了中原大分佈地區,還控制了宋、衛、魯等小國,一時間稱雄於諸侯。而趙國遷都邯鄲後,為了逐鹿中原,參與諸侯的兼併戰爭,當然要採取以南進為主的戰略方針,這樣就同相鄰的魏、衛、齊等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也無法避免和魏國之間的土地爭奪[參1]

趙敬侯四年(前383年)趙魏在兔台發生戰爭,魏國取勝。同年,趙國又築剛平城(今河南清豐),向衛國進攻,趙軍初戰得手,衛國國君倉皇出逃,後來魏軍救援,形勢急轉直下,趙國連連受挫,連續丟失掉剛平和中牟兩城[參2]。第二年,趙國又聯合楚國攻下魏國棘蒲(今河北魏縣)[參3],趙敬侯八年(前379年),魏國進犯趙國,趙國攻下黃城[參4]。這時的趙魏兩國在一系列交戰中各有勝負。

此後的六年裏,趙魏雙方相安無事,一度還曾聯合韓國一起滅掉了晉國公室的殘餘勢力。趙成侯三年(前372年)大戊午出任趙國宰相,又向衛國進攻,攻下衛國城邑七十三座[參5]。魏國以此為藉口,援救衛國,趙軍在此失利。這樣雙方又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終於引發了邯鄲的陷落和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的發生[參1]

過程

從史書記載來看,魏國在攻打趙國國都邯鄲之前有意的使趙國靡費人力財力物力。趙成侯十七年(前358年),魏惠王和趙成侯在葛孽會見,趙成侯二十年(前355年)即戰前的前一年,魏國給趙國送來一種名叫榮椽的建築材料,後趙成侯用它來修建檀台[參6],就是後來的信宮,是一處大型宮殿。從這也看得出魏國奉獻榮椽有轉移、麻痹趙國注意力並消耗趙國國力的意圖[參1]

前354年,魏國十萬大軍突然進攻趙國,趙國與魏國爆發戰爭。魏軍乘趙國尚未準備就緒一路北上,包圍趙國國都邯鄲。邯鄲處於危機一下,使得趙國被迫拼死抵抗,同時向楚國齊國求援。

趙國派遣麝皮前往楚國,他向楚宣王提出了救援趙國的利弊。楚國內部圍繞是否派兵救趙發生了意見分歧。楚宣王重臣昭奚恤反對出兵,他認為不去救趙,魏國可以繼續保持戰場優勢,會對趙國提出更苛刻的土地要求,這樣一來,趙國必然不會接受,並且奮力抵抗,其必然結果是兩敗俱傷。昭奚恤的主張實際上是坐山觀虎鬥,然後從中漁利。另一個大臣景舍不贊成昭奚恤的意見,他認為,魏國攻趙,本來就還怕楚國趁虛而入,襲擊他的後方,現在如果不發兵救趙,一旦趙國滅亡,魏國則無所顧忌,而且實力會大增,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助魏攻趙,也會使得楚國失信於諸侯間,後患無窮。再者,魏國的割地要求過於苛刻而楚又不出兵,那麼趙很有可能和魏國講和,一起對付楚國[參7]。景舍的主張其實比昭奚恤更陰險,他企圖以少量的援兵為誘餌,消耗趙國和魏國的實力,最後達到破魏的目的。楚宣王最後採取了景舍的建議。由於楚國援兵較少,再加上出兵目的不純,無補於大局,麛皮回到邯鄲後,告訴趙王,認為楚國援助不可靠,並且力主趙王和魏國講和。但是趙成侯在戰和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沒有接受他的建議,趙國求援楚國的計劃最終落空了[參1]

但是求援齊國的努力獲得了意外成功。齊威王接到趙國的求援後,馬上召集大臣商議此時,問道:「援救趙國和不救趙國哪個好呢?」相國鄒忌回答:「不如不去救趙。」段干綸說:「不救趙對齊國不利。如果魏國吞併了邯鄲,這對齊國沒有好處。」齊威王認為段干綸說的在理,於是出兵救趙,齊國以田忌為總將,孫臏為軍師,領大軍救趙。孫臏認為,魏國長驅直入趙國,其國都必然空虛,此時應當率軍包圍魏國國都大梁,使其魏軍奔波救援,自然邯鄲之圍必解,這就是歷史上的「圍魏救趙[參8]

但是此時邯鄲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趙成侯二十二年(前353年)七月,邯鄲在堅守一年之後被魏軍攻克。雖然國都失陷,但是趙國君臣遷到外地(很有可能就是興建不久,位於邯鄲之北的檀台宮城)後繼續抵抗。在齊軍圍困大梁的迫使下,魏軍不得不回師馳援。後來段干綸建議齊威王,趙軍雖被魏軍打敗,但魏軍又被齊國軍隊攻擊削弱,此時應該出兵南下,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南北都疲於奔命。於是齊威王派田忌南下進攻襄陵,齊軍趁魏軍疲憊之際加緊攻擊,大敗魏軍於桂陵,擒獲龐涓[參9]。此時,楚國也加緊對魏國的侵攻,佔領了「雎、涔之間」[參10][參1]

結果

魏國在攻打趙國之中本來就消耗了大量國力,加上桂陵之戰又喪失十萬之眾、被楚國乘機蠶食,已經沒有力量再去應付兩面戰場的壓力,更不能再有餘力去繼續佔領邯鄲。為了擺脫不利的困境,魏國只好和趙國講和,答應歸還邯鄲。前351年,趙魏雙方在漳河訂立盟約,正式歸還邯鄲。齊國此時也因此釋放了龐涓。這場長達數年的趙魏戰爭最後以「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參11]宣告結束[參1]

影響

邯鄲之難的產生了兩個直接後果,作為很戰國初年的強國魏國,由於桂陵之戰大敗後,國勢大衰;趙國的南進計劃一再受挫,邯鄲失陷標誌着這一戰略方針的失敗,因此,此後的趙肅侯趙武靈王時期又開始積極實施北進戰略[參1]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