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844年5月6日、5月7日、5月8日和7月6日、7日之间,在美国费城的肯辛顿区和南华克区中发生的一系列由反天主教思想导致的暴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費城本土主義暴動(英語:Philadelphia nativist riots)是指1844年5月6日、5月7日、5月8日和7月6日、7日之間,在美國費城的肯辛頓區和南華克區中發生的一系列由反天主教思想導致的暴動。該次暴動是因為在費城的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裔移民的比例增加,而費城本土民眾主要以清教徒為主,使得費城本土民眾反天主教情緒高漲,繼而導致了是次暴動的爆發。為了平定暴亂,美國政府調動了一千多名民兵來鎮壓參與暴動的本土民眾,最終造成了數百名人員傷亡。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7月19日) |
暴動前五個月內,部分具有排外主義思想的民眾在費城散佈天主教徒試圖取消學校課程中有關《聖經》的內容。同年五月六日,一部分具有排外主義思想的民眾在費城的肯辛頓區發起暴動,摧毀了肯辛頓區中包含兩座天主教堂在內的許多建築。同年七月,部分具有排外主義思想的民眾發現南華克區的天主教堂開始組織武裝自衛後,對此感到十分不滿,部分民眾開始攻擊保護教堂的軍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並進一步導致了第二次暴動。在第二次暴動中,出現了大量人員傷亡,並有兩座天主教堂被損毀。
事後,天主教會起訴了費城市政府並獲得了部分維修費,部分民間意見領袖聲明譴責這兩次暴亂。儘管暴亂者所屬的利益集團否認對此事負責,但仍然在全美國範圍內引起了對排外主義思想的批評和指責。是次暴動向民眾暴露出了費城及周邊地區執法能力的缺陷,事實上促進了警方進行多項改革,並、對費城的合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費城吸引了許多歐洲移民(多來自德國和愛爾蘭)來此定居,多數移民是天主教徒,而由於宗教、經濟和文化差異等問題,本地民眾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3]
歷史學家伊利沙伯·格芬指出:
these new arrivals, impoverished, unskilled, and Catholic, immediately confronted an ancient enemy, the Protestant Scotch-Irish, longtime resident in Philadelphia, proud of their "in" status, mostly skilled workers, and ready, eager, and able to renew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religious feuds of the old country. During the 1830s they had organized an Orange Society for that express purpose.
這些新移民一貧如洗、沒有技術、信奉天主教,他們面臨着一個宿敵——信奉新教的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他們大多是技術工人,長期居住在費城,並對自己的「入鄉隨俗」感到自豪,他們隨時準備並且有能力重啟原來的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紛爭。19世紀30年代,他們為此組織了一個類似於奧蘭治兄弟會的協會。[4]
伴隨着天主教移民的湧入,費城本地的清教徒和本地居民愈發不安,他們因而開始組建反天主教團體和反移民的地方民眾組織。1842年8月26日,一名縱火犯縱火焚燒了費城雷丁鐵路公司的橋樑,反天主教團體和反移民的地方民眾組織立馬將縱火事件歸咎到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裔移民的頭上,同時呼籲組建了新教研究院。[5]他們所組建的新教研究院同1840年初建立的一些其他反天主教組織一樣,出版和分發宣揚反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和報紙。[6]
19世紀40年代,費城的學生每天上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新教譯本的《聖經》,1842年11月10,本地天主教會的主教弗朗西斯·肯里克致信費城各公立學校的董事會,希望學校允許天主教徒可以在學校學習天主教譯本的《聖經》並免去天主教徒在校期間的其他宗教課程。[7][8]理事會同意了主教的要求,要求各校不得強迫學生參與宗教課程和宗教活動,並允許學生在校期間閱讀他們選擇的《聖經》而不是只能閱讀新教譯本。地方主義者藉機煽動民眾對天主教會的不滿,曲解了主教向董事會的致信,稱主教在信中的要求是對清教徒虔誠的蔑視。[7][9]
約一年後,有傳言稱主教正訪問一所女校並要求該校校長停止校內讀新教版本聖經的活動,但校長寧願辭職也不接受主教的提案。主教隨即否認傳言,稱有幾名信天主教的學生確實轉而去閱讀天主教譯本,如若閱讀不同譯本的聖經會帶來莫大的問題,那麼不如不在校內讀經。藉此,部分新教徒認為天主教徒正在教宗的影響下禁止學生們在學校內閱讀聖經。[9][10]
1844年5月3日,美國共和黨[註 1]在費城一個愛爾蘭裔居多的地區舉行了一次會議,一些愛爾蘭裔移民襲擊了參會者,參會者不得不緊急離開會場。[8]
同年5月6日,本土主義者再次大規模聚集。期間天降大雨,集會地點因而轉為附近的市場內,本土主義者繼續宣揚其思想,最終引起了愛爾蘭裔天主教徒同本土主義者的衝突。衝突逐漸升級,不止於市場之內,而延伸到市場之外,有人從市場附近建築的窗戶中開槍射擊本土主義者,據報道有一兩名本土主義者死於槍下。衝突結束前,本土主義者還襲擊了慈善姊妹會和幾間天主教徒的房子。[11][12]
在19世紀40年代,費城多數郊區的治安由民選警員和兼職看更維持,當有大規模事件發生時,警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聯絡治安官以組建治安隊前來維護治安,因而,當時的民選警員無力遏制衝突。[3][12]
7日,本土主義者譴責天主教徒,呼籲人們起來反抗「教宗的血腥之手」[12],一群本土主義者到肯辛頓遊行示威,並同天主教徒之間爆發了槍戰。騷亂期間,本土主義者焚毀了希伯尼亞消防站、三十幾間屋子和之前發生衝突的市場。本次事件直到由喬治·卡德瓦拉德將軍指揮的地方州民兵趕到並驅散人群後才平息。肯里克主教立即發表聲明,要求天主教徒避免同本土主義者之間發生衝突。[11]
8日,在短暫的平靜後,衝突再次席捲肯辛頓。本土主義者返回肯辛頓,焚毀了第二大街與傑斐遜街交界處的聖米高天主教堂及其教區住宅和前幾日遭襲擊的慈善姊妹會。在州民兵趕到前,又有幾間普通居民的房屋被焚毀。衝突直到州民兵趕到才逐漸得到控制。但是,聖奧古斯丁教堂又聚集了一批暴徒,軍隊駐紮在教堂附近,市長懇求暴徒保持冷靜。然而,暴徒藐視軍隊,向市長丟擲石塊並焚毀了教堂。.[12][13][14]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造成了14人死亡、50人受傷,損失金額達15萬美元[8][14][15],相當於2016年的491萬美元。[16]
隨後,市長成立了一支部隊用以保護天主教堂,肯里克主教也下達了下個周日教堂關閉以免產生衝突的命令,堂內所有貴重物品被單獨帶走以妥善保管。肯里克主教要求教徒在面對暴徒時不要抵抗,等候警方處理暴徒。然而,大陪審團於6月18日作出裁定,將問題歸咎在執法部門和愛爾蘭裔天主教徒的應對措施不完善上,稱暴力事件的爆發是由於移民問題和 "社區中的一部分人試圖將聖經排除在公立學校之外"。
7月3日,聖菲利普·內里教堂的神父獲悉教堂可能在美國共和黨的獨立日遊行中受到襲擊。為防止暴力襲擊,教堂申請了一些武器供志願者部隊在必要時使用。賓夕法尼亞州長批准了組建部隊的請求,並從富蘭克福軍械庫配置了武器。[15]
儘管遊行當天並沒有發生暴力事件,但在7月5日,大批共和黨支持者聚集在教堂要求撤除武器,神父和志願者們則一直在戒備狀態。治安官後來拿走了槍械,並解散了人群,留下一支志願治安隊守衛教堂,但是仍有人要求進一步對教堂進行檢查。隨後,治安官、一名市議員和17名本土主義者進入教堂,發現了三名武裝人員、53支火槍、10支手槍、一桶火藥和彈藥。為免激怒外面的共和黨支持者,治安官決定將搜索人員留在教堂內並暫時不搬走這些武器。7月6日凌晨,帕特森少將命令軍隊清理街道。人群散去後,教堂內的武器才被移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