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民正音》(中世韓語: 訓民正音훈〮민져ᇰ〮ᅙᅳᆷ韓語:훈민정음)是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與其子第五代國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導創制的韓語文字,又稱諺文언문諺文 Eonmun),今多稱韓文한문)、韓字한글)、朝鮮文조선문)、朝鮮字조선글)。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1個,子音字母17個。該書完成於朝鮮世宗25年(1443年)末或朝鮮世宗26年(1444年)初,於朝鮮世宗28年(1446年)正式出版。

Quick Facts 韓語名稱, 諺文 ...
訓民正音
Thumb
收於喜方寺版《月印釋譜
(朝鮮宣祖元年,1568)中的
訓民正音諺解(훈민정음언해
韓語名稱
諺文훈〮민져ᇰ〮ᅙᅳᆷ(古)
훈민정음(今)[註 1]
漢字訓民正音
文觀部式Hunmin Jeongeum
馬-賴式Hunmin Jŏngŭm
Close

朝鮮半島古代使用漢字表記,文言分離。只有士大夫學習漢文,因此平民大多是文盲。相傳三國末年薛聰藉漢字音義標註漢字,創吏讀文字,此外尚有鄉札口訣等表記方法,但這些由於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漢文。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之文字,故特設諺文局,召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方塊字組合,一音節佔一字,創立表音文字。

歷史

《訓民正音》

西元15世紀以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工具[1]。由於韓語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使用漢字記錄韓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漢文,非常不利於文化的交流與發展[2]。為了解決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這些文字當時被稱作「訓民正音」,意為「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2]。1940年發現的《訓民正音解例本製字解》(發行於朝鮮世宗28年,1446年)宣稱韓字的子音與母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來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學說而創制出來的。

書中記載如下:

不過1443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諺文的時候,受到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的批評,因為他們認爲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崔萬里曾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爲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傳》曰:『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兩班貴族反對諺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諺文的傳播和普及會威脅到他們對於知識的壟斷,進而動搖兩班的政治根基。

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無法成為官場上普遍使用的文字,因此政府決定也就與漢字並用,其通用範圍局限在兩班之間的私函、地方官衙或婦女。諺文直到20世紀末才被廣泛使用。[3]雖然後來逐漸發現韓文仍不能取代漢字[4][5],但其發明推動了近代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向平民的發展,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後世的愛戴[2]

世宗原詔

More information 漢文, 諺漢並書 ...
漢文 諺漢並書

國之語音
異乎中國
與文字不相流通
故愚民 有所欲言
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爲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
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註 2]

Thumb

諺文[註 3] 現代韓文

Thumb

나랏말(쓰임)이 중국(中國)과 달라
문자(文字)로 서로 맞지 아니하여
이런 까닭으로 어리석은 백성(百姓)이 이르고자 할 바가 있어도
마침내 제 뜻을 (글자에) 실어 펴지 못하는 사람이 많으니라.
내 이를 위(爲)하여 가엾이 여겨 새로 스물 여덟 자(字)를 만드노니
사람마다 하여 쉬이 익혀 날로 씀에 편안(便安)케 하고자 할 따름이니라.

Close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