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彖(447年—494年),偉才,小字史公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吳郡太守袁洵孫,雍州刺史袁顗侄,父親是武陵太守袁覬。南朝宋、齊官員,官至侍中

生平

袁彖年輕時就已經喜歡當時人流行的寫作及老莊玄言,其父袁覬臨終前就曾寫信向袁顗稱許袁彖的才華及學識足以興盛袁家[1]

袁彖曾獲舉為秀才,並獲任命為諸王的參軍,但他沒有上任。在為父親服喪期時正遇上泰始二年(466年)伯父袁顗因對抗宋明帝而被殺一事,當時袁顗的屍身被明帝下令丟到長江中,袁彖和袁顗舊奴僕二人偷偷打撈,找了四十多日才找到,並將之秘密埋在石頭城後山中。袁彖亦一直帶着袁顗的文集隨身,終至泰豫元年(472年)明帝去世後,袁顗才得以改葬。這番行為令其獲得堂叔袁粲及岳父蔡興宗器重[2]

後袁彖出任安成王劉準的征虜參軍,後轉主簿,再歷任尚書殿中郎、廬陵內史、豫州治中、太傅相國蕭道成的主簿。轉任秘書丞後參與校議國史,其時檀超打算在國史中設《處士傳》,袁彖表示反對,認為這些不肯出仕的處士是「排斥皇王,陵轢將相」,不能助長這種風氣,認為將那些人物依其姓氏或事跡附在其他篇章中就可[3]。袁彖後一直辭讓始興王友的新任命,齊高帝命令吏部尚書何戢向他宣旨逼其接受任命。後轉任中書郎,兼任太子中庶子,及後又改兼御史中丞,隨後調任黃門郎仍兼御史中丞,然而到了永明元年(483年)齊武帝誅殺張敬兒後,丹陽尹李安民奏報敬兒姻親征北諮議參軍謝超宗意圖策反他一事,令本已對謝超宗有心結的齊武帝命令袁彖彈劾謝超宗以將其治罪。然而袁彖上奏後武帝卻不滿其奏文寫得態度模稜兩可,又命尚書左丞王逡之彈劾袁彖,終被免官[4]。不久,又獲出補廬陵王蕭子卿的安西諮議參軍、南平內史,後隨府轉長史、南郡內史,行荊州事。再調還朝中任太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後外任冠軍將軍、監吳興郡[5]

袁彖因性格剛直,早就試過說話得罪過齊武帝,而他又與王晏不和,故此有一次王晏看到齊武帝用一把金柄刀切瓜,就藉故說外面有關金刀的各種流言,勸齊武帝不要用;並在齊武帝追問之下稱是袁彖對他說的。齊武帝遂對袁彖有怨恨,至袁彖出監吳興郡事時就借其預支俸祿一事將其免官並流放到東冶。後來,齊武帝記起袁彖,特別地巡幸東冶並借賜宴召袁彖對談,翌日就將他放了。不久更以白衣行南徐州事,歷任司徒諮議、衞軍長史及侍中。隆昌元年(494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諡靖子[6]


性格特徵

  • 袁彖體形肥胖,史載其隨同皇帝出獵時誇張得需要數人推扶才能夠走路。
  • 袁彖母親在他很小時就死了,他由其伯母王氏養大,亦事伯母如親母那樣。袁彖家教下其家子女亦有孝義。[7]袁彖任安西諮議參軍時,南郡江陵縣人苟蔣之弟婦和一個曾口寺僧人有不當性關係,苟蔣之遂乘僧人夜入苟家時殺了他,遂因殺人遭檢控。苟蔣之供稱這種家門穢行去告狀則感羞恥,但也不能默默忍受,故此自己才殺了僧人;可是其弟苟胡之也說一樣的話,稱僧人是由自己所殺,將罪責都推在自己身上。江陵令宗躬遂將案件上報州府,討論時袁彖就認為其兄弟二人殺僧人並非縱暴之舉,而且審理時都將罪行攬在己身,如此和昔日孔融孔褒及孔母因收留張儉一事「一門爭死」之事相提並論,認為不應該重責他們。最終兄弟二人都獲免死[8]。後中書郎王融在齊武帝臨終之際意欲製造形勢推竟陵王蕭子良繼位但失敗,最終被賜死,數月後蕭子良也去世了,袁彖向陸慧曉表示齊室步向衰弱已多年了,開國元勳都死光了, 惋惜王融無法擁立蕭子良這位長君安定國家、更認為蒼生正陷入災難之中[9]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齊書/卷48》,出自蕭子顯南齊書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