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王論戰,也被稱為王蔣論戰王蔣大論戰,是於1981年時,蔣碩傑王作榮透過報紙投書與社論展開的一場辯論,這場辯論影響了台灣日後的經濟走向,是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史上重要的一次論爭。

當時的人形容這是一場「李斯特(政府干預)大戰史密斯(自由市場)」的辯論,或是「學院派與社論派之爭」[1]。這是台灣的經濟學家公開討論政府經濟政策的開始,也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思潮進入台灣的開端。

背景

當時國際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台灣因為主要能源皆仰賴進口而受到嚴重衝擊,國內物價快速上升,經濟增長衰退。

蔣經國政府希望採取凱恩斯主義,壓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增加出口,以提高經濟成長率來渡過危機。此派以王作榮為代表,希望先全力追求經濟成長,擺脫衰退,再回頭來改善社會貧富不均的狀況。但蔣碩傑認為這個作法會造成社會不公、資本家得利、貧富差距擴大,因而主張控制貨幣,以穩定經濟和社會為主要訴求。

雙方立場

1981年3月5日至6日,蔣碩傑在《中央日報》發表〈穩定中求成長的經濟政策〉一文,主張控制貨幣供給增加率和維持利率自由化以穩定物價。他批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作法,引起時任《中國時報》總主筆的王作榮在社論上展開反擊。

王作榮主張,物價上升是由於供給面帶動的物價上升,而台灣民間尚有許多資金,應該採用低利率政策並且增加貨幣供給,以增加需求面,帶動經濟成長。

1981年6月20日,蔣碩傑先生於《中國時報》發表〈貨幣理論與金融政策〉,反駁王作榮。在此之後,台灣的經濟學者紛紛發表意見,形成一場大論爭。

1982年7月18日至20日,蔣碩傑在《中央日報》發表〈紓解工商業困境及恢復景氣途徑之商榷〉,強烈批評銀行業者透過「五鬼搬運法」[2][3]及「金蟬脫瞉法」[4],假借投資之名,將資金融通給工商業者。當資本家無法還款時造成銀行呆帳,再透過政府向全民徵稅來補貼。如此一來,將造成貧富差距擴大。這篇文章引起台灣資本家及銀行業者強烈的不滿與反彈。

1982年9月5日,夏道平先生於《中央日報》以〈討論經濟問題應有的共識〉,為蔣王論戰作了一個總結。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