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嵐(1973年),浙江杭州人,是一位中國女科學家。[1]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2]

Quick Facts 胡海嵐, 出生 ...
胡海嵐
Thumb
出生1973年(50—51歲)
 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民族漢族
母校北京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業科學家
研究領域神經科學
Close

胡海嵐主要從事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研究。

生平

1973年,胡海嵐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高中獲得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而保送北京大學生物系。1996年本科畢業後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學習。2002年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分別於2003年至2004年在弗吉尼亞大學實驗室,2004年至2008年在冷泉港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2008年12月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5年5月起任職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3]

2018年2月15日帶領團隊在期刊《自然》雜誌刊發了2篇研究長文。其中一篇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4]2019年7月,因胡海嵐在情緒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分子機制、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被授予國際腦研究獎—凱默理獎,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5]

2021年,因胡海嵐在神經科學(尤其是抑鬱症)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得第24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研發[6]

榮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