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裂素(Cytokinins,縮寫CK)是一類植物激素,可促進植物根和芽中的細胞分裂細胞質分裂英語Cytokinesis。它們主要參與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但也影響頂端優勢,腋芽生長,和葉子衰老。 Folke Skoog在1940年代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使用椰奶發現它們的效果[1]

Thumb
細胞分裂素玉米素英語Zeatin是以玉米屬的玉蜀黍屬命名,在其中它被發現。

有兩種類型的細胞分裂素:由激動素玉米素英語Zeatin,和6-苄氨基嘌呤代表的腺嘌呤型細胞分裂素,和二苯脲和噻苯隆(TDZ)等苯脲型細胞分裂素[2]。大多數腺嘌呤型細胞分裂素在根中合成[3]形成層(Cambium)和其他活躍分裂的組織也合成細胞分裂素[4]。在植物中沒有發現苯脲細胞分裂素.[5]。細胞分裂素參與局部和遠距離信號傳導,具有與嘌呤和核苷相同的運輸機制[6]。通常,細胞分裂素在木質部中運輸[3]

細胞分裂素與另一種植物生長激素生長素協同作用。這兩者是互補的,通常具有相反的效果。[3]

合成部位

根尖分生組織是細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細胞分裂素由根通過木質部進入莖。但是根部並非植物合成細胞分裂素的唯一部位,如玉米幼胚、初期發育中的葉、幼果等皆可以合成細胞分裂素。

激動素(Kinetin)是第一種提取出來的細胞分裂素(由熱誘導降解DNA生成),為腺嘌呤的衍生物—6-糠氨基嘌呤。

發現歷史

  • 1913年, 德國植物學家 G.Haberlandt 從馬鈴薯韌皮部滲出液中分離物質可誘導馬鈴薯細胞分裂和癒傷組織的生成。
  • 1940年, Folke Skoog從椰奶和酵母抽出液中分離出一些可促進細胞分裂的嘌呤類的化學物質。
  • 1948年, Folke Skoog在組織培養中添加椰漿,誘使成熟組織逆分化為癒傷組織。
  • 1955年, Miller等人在高壓殺菌的DNA中確定一種小分子腺嘌呤衍生物,取名激動素(Kinetin)
  • 1973年, Letham由玉米胚乳分離出玉米素(zeatin)。
  • 1974年, Letham證實椰漿所含的細胞分裂素為玉米素。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