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子,原寫為竹圍仔,是臺灣嘉義市西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略偏東,並向西北轉北延伸至北部邊界中央偏西地帶。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後驛里不含東端尖角地帶、福全里、竹圍里不含北端尖角地帶、保福里南半部、福安里不含西南端、北湖里南部、下埤里東大半部不含東部邊界地帶中間一小段。[1][2][3][4]
歷史
台灣日治初期,竹圍子地區為一街庄(舊制街庄),稱為「竹圍仔庄」,隸屬於嘉義西堡。該庄輪廓略呈西北—東南走向狹長形,其東北邊最西側一小段隔牛稠溪與牛稠溪庄為界,東北邊中央大部分與北社尾庄為鄰,東北邊最東側一小段與埤仔頭庄為鄰,東南與嘉義街為鄰,西南邊為車店庄、港仔坪庄、大溪厝庄,西北邊為竹仔腳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嘉義廳。[5]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15日,該庄編入「臺斗坑區」,隸屬於嘉義廳。[6]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整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7]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1月18日,各區管轄區域調整,該庄仍隸屬於嘉義廳的「臺斗坑區」。[8]
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竹圍子」大字,隸屬於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新制街庄)。[9]1930年(昭和五年)1月20日,嘉義街升格為州轄市嘉義市,本地區仍隸屬之。[10]1932年(昭和七年)1月1日,嘉義市市區實施町名改正,本地區仍為大字。[11]
戰後嘉義市改制為省轄市嘉義市,初設八區,町及大字亦改制為里。1946年(民國35年)8月,嘉義市將原有八區整併為四區(新東區、新南區、新西區、新北區),並將臺南縣之水上鄉、太保鄉劃入且改制為區,合計六區,本地區隸屬於新北區及新西區。[12]:3411950年(民國39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12]:384同時裁撤省轄市嘉義市,六區改制為四鎮(新東鎮、新南鎮、新西鎮、新北鎮)二鄉(水上鄉、太保鄉),均改隸屬於嘉義縣。1951年(民國40年)10月25日,撤銷新東、新南、新西、新北等四鎮,合併組成縣轄市嘉義市。[13]:105-1061982年(民國71年)7月1日,嘉義市再次升格為省轄市。[13]:1251990年(民國79年)10月6日,嘉義市劃分為東、西二區,本地區隸屬於西區。[13]:145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竹圍仔、薑母藔、下埤仔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目前本地區東南部已發展成嘉義市區的一部分。
交通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是臺北至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經過本地區東南部接近邊界地帶。由該道路北行可前往嘉義縣民雄鄉、溪口鄉東端、大林鎮等地,南行可前往嘉義縣水上鄉、臺南市後壁區、新營區、柳營區等地。[1][2][14]
縣道159號是新港至番路的道路,經過本地區薑母寮聚落及東南半葉的西南側。由該道路西行可前往太保市、新港鄉、六腳鄉北端,並止於省道台19線路口;東行可前往嘉義市市中心、番路鄉,並止於縣道159甲線路口。[1][2][14]
學校
- 僑平國小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