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真菌分類系統是關於真菌的科學分類法。19世紀至今,各學者對真菌的分類不盡相同,其中最常用的是安斯沃斯在1971年作出的分類系統。
1935年,恩斯特·貝西(Ernst Bessey)出版了美國第一本真菌學教科書。1950年,又出版了《真菌的形態和分類》一書,其中包含了他所創的「三綱一類」分類系統。[1]
喬治·威拉德·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繼承了「三綱一類」的分類系統,並作了細化。[1]
亞歷克索普洛斯(Alexopoulos)對之前混亂的分類單元名稱進行了規範。其1952年的分類系統沿襲了「三綱一類」的分類系統。而1962年的分類系統開始放棄「三剛一類」的分類系統,將藻狀菌綱分為6綱。[1]
安斯沃斯分類系統採用了五界系統學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泛使用。安斯沃斯分類系統與亞歷克索普洛斯分類系統較相似,其區別在於建立了3個新亞門,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並將子囊菌分為6個綱,半知菌亞門設3個綱。[1]
唐納德·J·S·巴爾(Donald J. S. Barr)1992年提出了巴爾分類系統。[1]
2001年出版的《真菌詞典》第9版分類系統,根據rDNA測序等技術對第8版分類系統進行了修訂。將子囊菌門分成6個綱,55個目,291個科;擔子菌門原有的32個目合併為16個目;擔子菌類酵母菌劃分到3個不同類群中。[1]
2008年出版的《真菌詞典》第10版分類系統,對第9版的分類系統做了很大的調整,收錄了2001年~2008年之間的研究成果。該版將真菌界劃分7個門,底下分36綱、140目、560科、8283屬、97861種[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